教师提案〔2021〕390号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战略的制高点,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师。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发展需求,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迫切需要持续深化高校教师队伍管理综合改革。教育部多项举措指导高校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对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的政策体系
2016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将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紧迫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坚持考核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引导高校从自身发展阶段和办学特色出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深化改革,抓住关键环节,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把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改革教师评价”作为五大重点任务之一,指出要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系列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2020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20〕10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0〕100号),旨在引导高校聚焦内涵式发展,持续完善现代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有关文件为高校探索构建教师评价体系提供基本遵循,许多高校综合改革方案将教师评价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细化和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举措中。
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一是把握评价总体要求。高校要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基本要求,将师德师风做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业绩,强化教学业绩和教书育人实效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鼓励原始创新和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注重实际贡献的评价导向,克服“五唯”弊病。充分认可教师在政府政策咨询、智库建设、在新闻媒体及网络上发表引领性文章方面的贡献,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业绩的考核。二是丰富评价主体。深入贯彻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向高校和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指导高校持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由高校自主制定评价办法、操作方案等。充分发挥同行、学生、学校、学院多方面作用;建设评价专家数据库,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发挥“小同行”的重要作用;健全完善外部专家评审机制,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价。强化教师评价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健全过程性评价,鼓励信息共享与成果互认。三是坚持分类评价。坚持全面考核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分类指导与分层次考核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高校的不同类型或高校中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以及教师所处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创新评价机制,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完善评价管理和评价办法。教师评价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差异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鼓励人才从事重大原创性研究;探索差异化的弹性评价,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际工作需要等情况,一定程度上自由地选择从事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等工作量的大小。合理设置评价周期,探索长周期评价,注重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避免急功近利、学术浮躁现象。四是发挥激励作用。高校要建立以发展为目标的考核评价结果运用机制,畅通评价“回路”,用好用足考核结果的“反馈效应”,注重与教师的及时沟通和反馈,着眼于教师的未来发展,制订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指引。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切实发挥收入分配在教师评价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建立院校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和教师评价政策联动机制,优化、调整制约和影响教师评价政策落实的评价指标。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督促指导高校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以及相关文件精神,把教师评价改革的各项制度要求转化为具体的任务举措,把各项措施办法融入到教师管理的各环节,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2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