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621号(教育类089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师提案〔2021〕391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多元分类评价体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战略的制高点,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师。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正如您所言,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发展需求,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迫切需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管理综合改革。目前,教育部正联合多个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指导高校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一、构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的政策体系

  2016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将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紧迫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坚持考核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引导高校从自身发展阶段和办学特色出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深化改革,抓住关键环节,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把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改革教师评价”作为五大重点任务之一,指出要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系列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2020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20〕10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0〕100号),旨在引导高校聚焦内涵式发展,持续完善现代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文件为高校探索构建教师评价体系提供基本遵循,许多高校综合改革方案将教师评价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细化和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举措中。

  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坚持分类实施、多元评价

  教育部深入贯彻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指导高校持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深刻把握高校教师成长规律和工作特点,围绕健全学校人事管理、绩效分配制度等,完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根据高校的不同类型或高校中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以及教师所处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办法,科学客观公正评价,让教师更具有获得感和成就感,激励广大教师人尽其才。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革教师评价”重点任务中专门强调,要把握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二是《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深入推进岗位聘用改革,实施岗位聘期至管理,进一步探索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等管理方式;推进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评审、按岗聘用;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增加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工作分配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落实内部分配自主权,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青年教师多元补充机制,有优秀青年破格晋升、大胆使用,根据学科特点确定青年教师评价周期,鼓励大胆创新、持续研究。三是《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高校自主制定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操作方案,自主组织评审、按岗聘用,激励和调动广大高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创造性。支持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设置新的岗位类型,探索实行教师职务聘任改革;引导高校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按照不同岗位类型、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研究类型、不同专业门类,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评价标准;鼓励采取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同行评价、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灵活评价方式,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健全完善外部专家评审机制。科学设置评价周期,聘期考核与年度考核、日常考核相互结合,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考核周期,综合应用考核结果,完善退出机制。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督促指导高校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以及相关文件精神,不断完善与教师评价相关和岗位、职称、绩效等管理制度;挖掘高校落实教师评价相关改革典型案例,加大宣传力度,推动高校构建科学的教师多元分类评价体系。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26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刘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