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第5712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7〕第434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建议很好,为我们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借鉴。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不仅关系未成年人成长成才,关系家庭和谐幸福,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近年来,教育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明确工作要求。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内容,要求各地各校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场所建设和队伍建设,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实施途径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各校按照教育部部署,不断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和课程建设,努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经验。北京、江苏、广东等地积极推进心理健康示范区和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列入课程计划,加强阵地建设。在教育部大力推动下,各地各校积极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列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安排一定课时,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如河南、四川、贵州等地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编发相关的教育材料或者参考资料。天津、福建、广东等地通过设立研究课题、组织调研等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和针对性。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指导各地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引导广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区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校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网站及心理咨询热线”三位一体的心理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山西、上海、浙江等地基本实现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全覆盖,浙江省湖州市等地建立了各级心理辅导中心,同时成立心理教师工作坊,为当地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的指导。

  三是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200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推动各地各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不同学段和年级、走读生和寄宿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休息时间、在校学习(包括自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在校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等方面作出科学合理安排和严格规定。2014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明确规定学生的睡眠时间,保证小学生10小时/天、初中生9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开足并上好体育课,使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及体质体能健康状况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开展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挖掘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学生课业负担明显下降、“轻负高质”的先进地区、学校和个人经验。

  您提出的建议对于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积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30日

收藏
(责任编辑:曹家豪(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