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7〕第440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薄弱高中建设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中阶段教育。“十二五”以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2016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比2009年提高8.3个百分点;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3.7%,比2009年提高35.4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少年能够接受到高中阶段教育。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薄弱高中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强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组织实施了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和普通高中改造计划,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建设。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资金共投入270多亿元用于普通高中学校校舍改扩建、配置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以及体育运动场等附属设施建设,惠及了1800多所普通高中的上千万学生。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投入机制。2015年,全国普通高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0820.96元,比上年的9024.96元增长19.9%,比2010年的4509.54元增长139.93%。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为2923.09元,比2010年1071.78元增长172.73%。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份制订了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拨款标准,初步保障了普通高中学校,特别是薄弱高中的正常运转。
三是出台各项相关标准,夯实制度基础。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普通高中学校的设置规划标准、校舍建设标准、设施设备配备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等,不断完善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目前,全国许多省份,如北京、天津、山西、内蒙、辽宁、黑龙江、江西、山东、广东、贵州、陕西、青海等根据国家标准,又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较为完备的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或实施细则),涉及选址设计、规划建设、配套设施、设备师资、经费保障等方面。
同时,正如您在建议中提到的,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7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攻坚计划》),明确提出要“综合考虑规模、结构、质量和条件保障,聚焦薄弱环节,集中力量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并将提高普及水平、优化结构布局、加强条件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点任务。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您的建议,进一步完善薄弱高中建设相关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
一是完善建设标准,优化规模布局。《攻坚计划》明确提出,要完善学校办学标准,加强学校办学条件建设,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减少超大规模学校。要求各地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在没有普通高中的县,根据人口变动趋势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新建普通高中学校,方便学生在当地上学。目前,教育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修订普通高中建设标准,将根据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相应的标准。
二是扩大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扩大实施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继续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同时,指导和推动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有计划、分年度实施一些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为薄弱学校配齐必要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协调财政部,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同时督促地方加强省级统筹,调整支出结构,优先改善薄弱地区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
三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攻坚计划》提出,要适应普及和高考综合改革的需要,根据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要求核定教职工编制,为学校及时补充配齐教师。加强县域内教师统筹调配力度,探索建立校际之间教师共享机制,盘活用好教师资源。各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优秀毕业生到贫困地区任教。多种方式开展高中阶段教师培训,培训项目要向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倾斜。
四是建立薄弱学校帮扶机制,缩小校际教育差距。指导各地建立省域内优质学校对口帮扶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机制,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建立学习困难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帮扶机制,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五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进招生管理办法。指导各地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我们将在工作中认真研究吸收您的意见和建议。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3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