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第3528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7〕第467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文化部,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发挥政府主导职能和学校主要作用、切实加强校外文化场馆建设提升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等建议很好,对我们开展相关工作具有借鉴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其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加强工作指导。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5年,教育部组织修订《中小学生守则》,明确提出“孝亲尊师善待人、诚实守信有担当”等中小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具体要求。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小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各地各校积极创新、推动落实政策要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北京市开展“国学大师进校园”、“劳模进校园”等活动,实施校园文化示范校创建工作,积极营造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二是推进课程建设。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在教材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进一步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2017年秋季学期开学在全国义务教育起始年级投入使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介绍了主要传统节日、民歌民谣、历史故事、服饰建筑、科技成就、传统美德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内容。语文统编教材主要通过增加古诗文比例和增设专题栏目,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历史统编教材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反映我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音乐、美术等必修课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的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教育部鼓励各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发校本课程,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以“教义家文化”为核心开发了《孝义风》《孝义行》等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创设育人载体。加强文化育人,推动各地各校拓展教育空间,通过讲故事、文艺演出、校园广播、阅览室、班团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活动育人,部署举办“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及“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实施“蒲公英行动计划”,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知识竞赛,建设了449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今年《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美感和中国精神。加强实践育人,推动各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革命光荣历史。目前,正在组织遴选命名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为研学旅行提供条件保障。会同文化部等部门,依托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组织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等示范性文化活动,支持各地公共文化机构开展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四是加强师资建设。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继续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等活动,要求广大教师身体力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广大教师爱国主义教育模范作用,发挥优秀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201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国培计划—中小学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2011—2012年共对全国250名经典诵读骨干教师进行了专项培训。2014年起,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4—2016年,共培训4050名传统文化骨干教师,为各地开展传统文化教师培训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

  下一步,教育部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各地各校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活动载体,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广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30日

收藏
(责任编辑:曹家豪(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