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第6395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7〕第487号

  您提出的“关于提倡全面开展儿童心理素质(情商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学生成长成才,关系家庭和谐幸福,更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明确工作要求。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内容,要求各地各校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场所建设和队伍建设,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实施途径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各校按照教育部部署,不断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和课程建设,努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经验。北京、江苏、广东等地积极推进心理健康示范区和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列入课程计划,加强阵地建设。在教育部大力推动下,各地各校积极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中小学品德、体育与健康等课程中有机融入相关内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有注重学生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的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有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等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从“多维健康观”出发,将心理健康素质与社会适应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如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体验体育活动对情绪的积极影响,在体育活动中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逐步实现自觉运用适宜的调控情绪的方法,在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指导各地加强和规范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引导广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教育部指导各地各校制订规划,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2014年,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的通知》,明确要求申报特色学校必须在校内每个学段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62个计划实施院校全面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等新成果,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为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教育部还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是注重多方协同,凝聚教育合力。教育部注重与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单位密切合作,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以及家庭情景剧、亲子阅读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进行教育经验和心理健康知识交流,利用微博微信、短信、报刊等媒体,向家长和看护人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和手段。依托全国近70万个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为家长提供儿童心理学知识普及、个性化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等服务。组织开展“12355青少年服务台”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关爱帮扶等工作,开设心理援助热线电话等,取得积极成效。

  您的建议对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积极作用,教育部将认真吸纳,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完善机制,创新途径,保障经费,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规范发展,为广大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30日

收藏
(责任编辑:曹家豪(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