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第9098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7〕第489号

  您提出的“关于为‘进城’农民工子女办与原籍教育同步学校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在随迁子女流入地建设原籍教育同步学校的问题

  尽管各地办学条件有所不同,但执行的都是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第一,国家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做出了统一规定,各地虽然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一,但这些教材都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进行编写,并由国家统一组织审定。这些不同版本教材对学生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要达到的目标大体上是相同的。因此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影响不会很大。第二,学校的审批设立、规划建设一般由当地政府负责,涉及到土地、经费、师资等多方面问题。由于土地稀缺性,学校的设立都要考虑其服务半径问题,要能满足周边学生就近入学需要。由于当地面临的是多个省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流入,如果只为个别省份设立专门的同步分校,将会影响该学校周边其他省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导致更大的资源浪费。第三,学校的后继发展还可能面临“孤立状态”,当地学校教师可能很难融入当地教学交流、集体教研、教材培训等交流活动中,将同一省份的随迁子女安排在同一学校,也不利于随迁子女融入流入地城市和文化,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校的发展。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提出“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2016年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已达26个,并将逐步推行全国高考统一命题考试,为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高考、回乡高考提供了便利。

  二、关于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和升学问题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坚持“两为主”“两纳入”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同时推动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不断推进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和升学问题。2016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1394.8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超过80%,纳入政府财政保障的随迁子女比例超过86%,全力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对随迁子女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做出总体部署。从2013年起,全国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人数逐年增多,2017年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解决了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共有15万余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当地报名参加高考,比2016年增加22%。

  三、关于将生理卫生教育纳入必修课程设置

  教育部将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生理卫生教育有关内容和要求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生物、德育、体育等课程,结合学科特点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开展相关教育。一是将生理卫生知识纳入生物课程,安排了“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等内容。二是通过德育课程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增强应对青春期心理变化的能力。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中小学德育课程安排了循序渐进的自我保护教育内容。小学课程中要求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初中阶段要求学生“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针对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的特点,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要求学生“学会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家里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合法、安全的“行为后果体验”活动,使学生感受“对自己行为负责”这一意识的重要性,并增强行为控制能力。三是通过体育课程引导学生应对青春期变化。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要求5-6年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及保健常识,男女少年青春期发育差异,个人卫生知识”等,要求初中阶段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青春期常见生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了解异性交往的原则,学会识别容易发生的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此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还留出了16%-20%的课时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特点和需要,开发适合的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校专门开设了性教育、安全教育方面的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30日

收藏
(责任编辑:曹家豪(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