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第2819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7〕第490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中小学课业‘减负’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

  教育部坚持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提出“科学合理安排学校作息时间,家校配合指导好学生课外活动,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不拔高教学要求,不加快教学进度”“合理控制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考试内容不超出课程标准”等具体管理要求。推动建立健全减负提质工作长效机制。目前,已经建立了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学业负担监测等机制,督促地方切实把减负工作抓紧抓好。委托专业机构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6个县(市、区)、1247所学校的38093名四年级学生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四年级学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9.7个小时,每天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时间为54分钟,学生课业负担总体可控。

  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你们提出的“深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的建议有很强的针对性,党和政府也在该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对进一步完善考试招生制度作出全面部署。各省份出台了高考改革的实施方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等配套文件,积极发挥高考、中考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正面引导作用。加强国家教育考试题库建设,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从15个增加到26个,高考命题质量和公信力得到提升。把立德树人贯穿高考命题工作全过程,突出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增强宪法意识、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四个自信”,充分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同时,高考命题落实“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和“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拓宽试题素材范围,构建实际问题情境,创新能力考查方法,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高考选拔功能,助力推动中学素质教育。同时,对自主招生进行了新的制度设计,完善报名和审核程序,规范考核内容和形式,自主招生考试形式更趋多样化和专业化,更加充分展示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综合素养。2015年起,自主招生规模 1万人左右,约占高校招生总规模的2%,实现了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的目标任务。

  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一是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2014年8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明确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责任主体,提出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目标。明确要求各地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要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管理、业绩考核、培养培训、评优表彰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建设。教育部先后建立了两批义务教育“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总结交流各地县管校聘经验做法,推动各地逐步实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制度化,实现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北京、上海等不少城市,都进行了新的学区划分,通过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城校带乡校、学校联盟、委托管理等方式,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四、推动课程改革

  一方面调控课程容量与难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容量与难度问题专业性很强,需要有一个反复修订、不断完善的过程。近年来,教育部在中小学课程容量与难度的调控上组织开展了各学科课程标准使用情况的调研,进行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审议工作。2011年底,教育部印发了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关切,努力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为控制学生课业负担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加强教研教学引领。指导各级教研机构组织教研员和骨干教师深入课堂指导教学,在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推进教学改革、加强薄弱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推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广泛组织开展基于学校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研究活动,创造了行之有效、丰富多样的教研工作方式和教师间合作交流制度。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方式改革,2014年教育部开展了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并大力促进优秀成果的交流、共享与应用。同时,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

  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教育部于2014年3月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对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全面部署。

  五、加强宣传引导

  一是陆续开展了“减负万里行”“身边的好学校”主题介绍等活动,及时跟踪各地情况,挖掘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对学生课业负担明显下降、“轻负高质”的先进地区、学校和个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宣传推广。对一些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加重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地区、学校和个人进行了查处和通报。二是引导各地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树立良好家风。引导家长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合力安排孩子的学习、锻炼和休息时间,切实改变“学校减负、家庭增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形成家庭学校共同育人合力。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拓展媒体渠道,深入开展宣传引导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引导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使教育回归本质。

  你们提出的“厘清‘减负’本源”“减负不能减效”的建议非常中肯,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导各地各校树立正确的减负理念,吸取国内外的经验,科学减负,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30日

收藏
(责任编辑:曹家豪(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