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7〕第368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素质教育实效的提案”收悉,经商全国妇联,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转变教育观念
2010年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2011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办法》,将科学安排学生学习生活时间、合理安排课内外作业和考试次数作为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对进一步完善考试招生制度作出全面部署。各省份出台了高考改革的实施方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等配套文件,积极发挥高考、中考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正面引导作用。其中《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提出了要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促进学校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特别强调了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明确了综合素质评价的程序。各地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要求,如北京建立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研制了信息系统,实行量化管理,重庆等地出台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下一步,教育部将研究制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关意见,进一步推动各地创新教学方式,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提高教育质量。
二、关于明确各学段教育目标和优化课程教材体系建设
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多所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三年攻关,研究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以课题组名义对外发布阶段性成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用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教育部高度重视课程教材体系建设,2001年根据国务院要求,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余年改革实践,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就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印发文件,明确提出“以全面提高教材质量为目标,以提升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为重点,推动大中小学教材整体建设,创新教材建设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反映世界科学技术进步,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学段衔接的教材体系”。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在2017年3月成立教材局,启动部署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五年计划,旨在系统规划未来五年教材建设工作,明确未来五年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目标、任务、举措等,提升教材建设质量。
2014年根据国家有关要求,教育部组织启动修订普通高中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合理设计高中课程结构。设置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选修Ⅰ课程满足学生升学和就业基本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选修Ⅱ课程由国家在必修与选修Ⅰ基础上设置的拓展、提高性课程和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组成,学生自主选择修习,满足学生发展特殊需要。高中课程这一设计符合国家人才培养需要,较好地适应了国家考试改革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课程选择性的实现,促进学校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积极实施选课走班。此次课程修订重点是增加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等。二是各学科课程标准均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各学科在深入研究分析学科育人本质基础上,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如,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语文核心素养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同时,充分关注人文、科学、艺术、外语类学科在培养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共通功能,加强不同学科间的横向配合,确保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更加科学、准确。此外,新修订的课标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构建课程内容,充实学业质量标准,设计教学实施方案,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引导教学、教材编写、考试命题为培养核心素养发挥作用。目前,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力争尽快报国家教材委审定,下一步,将组织对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修订完善。
三、关于统筹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201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四个统一、一个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和十项改革措施,着力解决好义务教育存在的“乡村弱、城镇挤”问题,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实现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2014年教育部与有关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指导交流轮岗的相关工作,提出了要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进校长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国家大力支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倡积极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究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目前我国多地进行了集团化办学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做法。例如,杭州市大力推行名校牵头的集团化办学,广泛成立教育集团。至2006年底,全市已有188所中小学、幼儿园组建成了51个教育集团,其中90%为公办教育集团。这些以名校为龙头的教育集团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通过文化和师资输出、管理和体制创新等形式,实现优质公共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成为我国追求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道路上的重要探索。
四、关于加强家、校、社会合作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发展城乡社区教育,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各项作用。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意见》,要求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在妇联组织和教育部门的推动下,家庭教育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家庭教育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和载体不断拓展,在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家长学校23.4万所,动员社会力量、依托公共服务在全国城乡社区设施建立家长学校或指导服务站点23.6万个,家庭教育报刊1000多种,家庭教育广播电视栏目879个,全国及省市县各级网上家长学校7025个,手机微信短信服务平台6720个。通过各种载体向广大家庭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和知识,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互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全国妇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夯实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机制,进一步理顺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二是深入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三是提供普惠性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推动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社区家庭服务的重要内容,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四是完善信息化家庭教育服务平台;五是提升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水平。发展壮大专业化的工作队伍,推动更多的的高校设置家庭教育专业,促进家庭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
对于你们的建议,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会同有关部门从实际出发,本着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原则,积极稳妥地进行探索。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11月2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