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第1186号(教育类104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7〕第369号

  您提出的“关于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复试教学和小班化教育

  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对乡村特别是老少边穷等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力度,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都有机会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自2005年起,逐步建立健全了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家还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校园安全、全面改薄、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超过万亿元,有力推动了农村教育发展。目前,农村生均校舍面积、生师比例已超过了城市。

  过去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复式教学在基层教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为边远山区、牧区儿童就近入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初步统计,全国约有2000个复试教学班。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国办发〔2017〕72号)(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发挥乡村小规模学校小班化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启发式、参与式教学。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并积极吸纳委员的建议,推广有益教学经验,提升农村教育教学水平。

  二、关于落实乡土课程和教材开发工作

  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制订并在全国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包括了国家课程、地方和学校课程三部分。

  教育部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制订国家课程标准,以保证国民的基本素养要求。地方与学校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地区、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或选用,以适应各地在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上的不同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这部分课程的课时加上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16%-20%。

  教育部要求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通知》提出,中小学教材要注重联系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注重语言表达和呈现方式创新,增强教材适宜性。由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内容因地而异、形式多样,教育部提倡编写挂图、活页资料或软件等适合于这类课程的课程资源,不宜编成教科书,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三、关于为学校配备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

  为帮助和指导各地图书配置工作,教育部制订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图书评审标准,开发评审管理信息系统,依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平台,组建了由200余名大学教授、研究机构研究员、中小学特级教师、中小学图书馆馆长、教研员、教育装备专家、图书出版专家、图书印刷专家等构成的中小学阅读图书评审推荐专家团队,每年邀请近100名专家参加阅读图书评审推荐会,保障了推荐书目图书的质量。迄今推荐工作已开展17年,推荐图书3万余种。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连续14年开展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活动,累计推荐优秀出版物1400多种,推荐书目已经成为中小学图书馆重要参考目录。连续7年开展“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推荐活动,结合市场销量、读者口碑、专家意见每年推荐少儿图书15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2011年,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室)图书配备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对中小学图书采购管理和市场准入做出规范。 2015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针对当前不同程度存在的馆藏质量不高、招标采购不够规范等突出问题,要求各级教育、文化和新闻出版部门要建立协作机制,完善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资源招标采购办法及实施细则。逐步健全师生、家长和专家学者等多方参与的采购机制。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作为综合督导评估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的重要内容,将督导结果纳入学校管理考核,督促和指导做好相关工作。新闻出版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加强监管,严格审查参与中小学图书馆馆藏招标采购单位资质,共同加大验收检查力度,严禁盗版图书等非法出版物及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价格虚高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进入中小学图书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法情节严重的出版发行单位,新闻出版部门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为更好地服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需要,推进中小学图书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与应用,教育部正在修订《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计划年内印发。下一步,积极推动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认真落实有关要求,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切实把好中小学图书采购质量关,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四、关于利用互联网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教育部不断支持全国中小学校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力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乡村学校输送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 6.4万个农村教学点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覆盖,不少乡村学校通过网络与城镇学校异地“同堂”上课,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大大增加了边远农村师生接收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带动了教育理念变革和模式创新,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了我国农村教育水平,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11月27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