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7〕第370号
您提出的“关于正视公民教育的缺失 筹建法制社会基石的提案”收悉,经商公安部、司法部、中央宣传部,现答复如下:
您的提案对于提高公民素质,建设法治社会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教育部及相关部门一直高度重视公民意识教育,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程,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公民意识教育,中央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民法总则学习宣传的通知》,教育部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一系列规定,明确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二是推动公民意识教育进课程。教育部积极推动公民意识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断完善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公民意识教育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一部分。将公民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等课程教学中,在语文、历史、艺术、体育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根据学科特点适时进行公民意识教育。高中《思想政治》选修课程“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内容标准中专门设置归纳公民的诉讼权利,概述律师的职责和作用,剖析典型案例,评述具体案例中的证词和证据等章节,帮助学生认识现行司法体制,了解司法过程,提高公民参与技能。上海市嘉定区充分利用资源,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德育课程,如《公民道德修身课程》《小畅学礼仪》等,丰富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
三是加强媒体宣传。司法部、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印发了《加强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公益普法宣传的工作方案》,推动各级各类媒体开展公益普法,努力营造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环境。建设形成了中国普法网、中国普法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全覆盖的新媒体普法阵地,并以中国普法为龙头,建成包含6000多个各级各类普法账号的全国普法新媒体矩阵,扩大了青少年法治教育覆盖面,提升了网络传播实效,产生了良好效果。
四是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教育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结合青少年学生特点,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社会普法教育各类平台建设,把青少年法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中。全面实施“蒲公英行动计划”,推动各地各校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创新载体,结合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及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福利院、旅游景点、部队营地等场所开展以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节约环保、团结友爱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公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明确作为公民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14届全国法治动漫微电影征集展播、11届全国百家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法律知识竞赛、全国青少年网上法律知识大赛、“百名法学家报告会”“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等公民意识教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不断增强公民意识教育实效性,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大力推动各地各校落实公民意识教育有关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青少年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11月2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