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7〕第376号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生命教育落地实施的提案 ”收悉,经商全国妇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现答复如下:
您的提案对青少年生命教育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教育部一直高度关注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教育,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多年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一系列文件,明确要求各地各校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部还印发了《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和《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通过多种途径和载体开展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热爱生命。
二是推进生命教育进课程体系。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中小学相关课程对学生生命教育提出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小学1-2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明确要求教育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3-6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学生“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知道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求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求学生“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树立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中小学和普通高中学生物课程要求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养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很多地方和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开发了特色鲜明的生命教育课程。如,北京市“中学生命伦理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四川成都“中学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广东佛山“基于课程整合下“生命·健康·阳光’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实践成果获评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三是构建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模式。近年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学校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密切家校沟通配合,设立家庭教育实验区,加强家庭中的生命教育。全国妇联深入开展家庭教育调查调研、课题研究,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合理分担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办中国家庭教育网、全国网上家长学校,并带动30个省区市妇联创办网上家长学校、开通“好妈好爸好孩子”微信公众号、实施“空中课堂”“伴随成长”公益项目,指导家长做好儿童安全及生命教育。各报刊单位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及时开展正确生命观的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增强人文意识和生命关怀。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力度,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生命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11月2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