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第1350号(教育类119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7〕第379号

  您提出的“关于将应急自救互救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的提案”收悉,经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现答复如下:

  您的提案对加强青少年自救互救教育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学校安全教育,为提升青少年应急自救互救技能,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急救意识。多年来,教育部制订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等一系列文件,对组织学习安全知识,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公共卫生事故,网络、信息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掌握避险、撤离、疏散和自救互救的方法、技能,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明确规定。积极配合中国红十字会认真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中的相关规定,积极推动红十字救护培训进学校。今年2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明确指出“国家支持在学校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工作”,青少年急救教育是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是将自救互救教育纳入课程。教育部积极推动应急自救互救教育有机融入中小学相关学科课程。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建议学生“收集有关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例,认识灾害的巨大破坏性”,要求各地各校组织开展逃生模拟活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互救”,建议“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高中地理课程专门设置了“自然灾害与预防”选修模块,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环境、防灾与减灾等,建议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收集本地区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害的有效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模拟以某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救援演习”等,对学生进行科学预防自然灾害的教育。下一步,将积极推动自救互救教育进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是构建安全教育合作机制。教育部先后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 进一步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水上交通安全工作的通知》《“保护生命、平安出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各地各校密切联系公安、司法、科协、交通、卫生防疫等部门,共同构建学校安全教育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配合红十字会在学校与社区开展“手拉手”—“学校+社区”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与体验活动,编辑、出版小学中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亲子应急救护等系列读本,在部分省市开展健康安全辅导员培训,建设安全教育体验教室,开展救护员培训、亲子培训与应急演练,支持学校开展救护志愿活动,促进了学校健康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十二五”期间,共建设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50个,举办健康安全辅导员培训班100期,为学校培训救护师资3400余人,支持300所学校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普及等救护志愿活动。“十三五”期间红十字会将开展标准化的救护培训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继续加强青少年自救互救技能。

  今后,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自救互救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的自救互救技能,努力构建科学的自救互救体系。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11月24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