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第6362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8〕第373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青团中央,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将道德教育纳入学生日常教育,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加强社会实践和校外活动等建议,与教育部近年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思路完全一致,对我们今后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教育部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进展和良好成效。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政策指导。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14年,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部署。2015年,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基一〔2015〕5号),注重核心价值引领,体现时代性,兼具传统性,为各地各校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行为规范提供了有力指导。2017年8月,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作为德育重要内容加以强调,提出了学段衔接的德育目标,细化了德育工作实施途径和要求,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

  二是丰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教育部积极完善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2014年,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规划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段,有序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组织专家编写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全面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好教材、课程的政治关、思想关和质量关,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指导各地各校落实思想道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求。保证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课时,把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国家课程以及地方、校本课程中,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三是创新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各地各校充分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加强图书馆建设,提升藏书质量,开展经常性的读书活动。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或书写上墙,让学生熟练背诵。利用升国旗、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和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传播主流价值。持续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等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各地各校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教育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活动。

  四是强化实践育人作用。教育部持续开展“圆梦蒲公英”系列教育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县区乡镇地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会同中央文明办、财政部等支持建设12000个乡村学校少年宫,“十二五”期间又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各省份建设了149个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2016年12月,教育部联合十部委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明确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实践时间,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安全责任体系。2017年,组织评选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基)地,初步形成了以营地为枢纽,基地为站点的研学实践教育网络。

  五是形成社会协同机制。2010年,教育部会同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妇字〔2010〕6号),对做好家庭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15年10月,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5〕10号),对家庭教育促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近年来,各地各校按照要求,普遍建立了家长委员会,成立了家长学校,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提高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针对性、操作性。以每年5-8月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月为载体,积极开展“祖国伴我成长”“童心向党”“红色穿越 亲子同行”等主题实践活动;以“心中有祖国 心中有他人”为主题,组织开展“好爸好妈好家风”“家庭教育情景剧”等系列实践活动,进一步倡导和培育优良家风。各地各校结合当地实际和文化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等教育活动,联合中央电视台制作“开学第一课”“最美孝心少年”等节目,促进中小学生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近年来开展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18年7月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学生国家认同感高,九成以上的学生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96.2%的四年级学生和97.9%的八年级学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在遵守公德方面,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日常表现良好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3.6%、97.3%。

  下一步,教育部将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为重要抓手,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大力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进一步指导各地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体现在日常管理中,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中,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28日

收藏
(责任编辑:曹建(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