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0015号(教育类008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8〕第316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医教结合 促进残疾儿童教育和康复同步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商卫生健康委,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党的十九大要求“办好特殊教育”。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以实施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为抓手,采取切实举措推进特殊教育发展,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普及水平、条件保障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加快医教结合,推进残疾儿童教育与康复同步发展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开展“医教结合”区域实验。2015年1月,教育部确定天津市北辰区等13个实验区开展区域推进“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协作,整合资源、区域推进医教结合的运行机制,重点对推进残疾儿童少年“医教结合”方面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关经验,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

  二是加强对“医教结合”区域实验的资金支持。中央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重点支持“医教结合”区域实验项目等内容。自2014年起,中央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从5500万元提高到4.1亿元,其中规定“医教结合”区域实验项目支持额度原则上不低于200万元。各地也持续加大对特殊教育的倾斜力度,支持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康复医疗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

  三是研制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中强化康复类课程内容。教育部于2016年12月正式发布了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其中,盲校的综合康复、定向行走、社会适应等课程,聋校的沟通与交往、律动等课程,培智学校的康复训练、生活适应等课程均为康复类课程,突出了功能补偿和潜能开发。各地和各特殊教育学校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进一步加强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突出特殊教育和康复的针对性。

  四是实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自2014年起,确定华东师范大学等五所院校为试点学校开展“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计划”,重点探索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机制。

  五是不断加强康复人才培养。教育部指导高校着眼残疾人群的实际需要,不断优化康复专业设置,增加康复教育资源,扩大康复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提升康复人才培养质量,已建立从中职、高职到本科、硕士、博士等一整套完整的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截止目前,全国共有64所普通高校设置特殊教育本科专业,有158所普通高校设置康复治疗学等相关本科专业,有264所高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康复相关专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医教结合的有关建议很有价值。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二期计划》有关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总结推广实验区工作经验。各地开展医教结合实验区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区域特点的医教结合发展模式。例如,深入推进医教结合,全面构建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上海模式;将医教结合、融入送教上门和随班就读服务体系提升特殊教育整体水平的天津模式;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盲聋儿童医教结合的福建泉州综合康复教育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校本为内涵、以融合为特色、以创新为载体”的云南五华医教结合特教模式。下一步我们将对实验区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并有效推广,为各地开展医教结合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二是继续加大教育康复类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继续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同时在国培计划和地方各级培训中,将医教结合相关内容纳入对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培训课程中,努力使特殊教育教师向教育与康复治疗“双师型”教师转变,提高其对残疾学生的教育康复能力。三是不断加强部门协作机制。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与残联、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沟通协商,探索学校、医院、康复机构之间人才资源共享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残疾儿童教育康复水平,提升特殊教育质量。例如,探索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学习、培训、辅助教育的机制;在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康复中心,达到康复与教学相结合并相互促进的目的。

  感谢你们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21日

收藏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