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8〕第318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中医药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您提出的在中小学阶段加强中医药基础知识学习的建议对我们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有借鉴意义。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提升学生素养,帮助学生建立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特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是加强宏观政策指导。各地各校积极落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要求,强调要加强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对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保健服务能力作出了顶层规划,明确提出“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将文化作为重要育人途径,教育引导学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7年遴选确定了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弘扬传统文化 培育和乐新人》等298个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继承和弘扬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小学德育。
二是高度重视课堂主渠道作用。教育部考虑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将中医药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机融入历史等学科课程中。如,初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搜集具体事例,体会中医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广泛影响”,并将中医学与针炙、《本草纲目》《齐民要术》作为内容要点。2017年修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其中历史课程设置“医疗与公共卫生”必修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了解李时珍等医药学家的主要事迹,知道他们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等。体育与健康课程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养生方法的教学。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留出了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结合实际,开展教学。许多学校开设了有关中医药学的校本课程,邀请中医药专家走进校园,普及中医药知识,进行中医药启蒙教育。
三是积极发挥文化和活动育人作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各地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以中医穴位按摩为主的眼保健操,积极开展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知识竞赛;大力推动各地各校拓展教育空间,通过主题班队会、文艺演出、校园广播、班团活动、板报、家长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及家长宣传普及中医药学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等24部门共同开展了“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普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生活方式。各地方政府、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开展了各类旨在推动中医药进校园的活动,如浙江于2015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意见》,要求教育部门将相关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建立中医药科普宣讲团,举办中医药文化大讲堂,推进中医药文化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安徽也于2017年初印发了《关于贯彻中医药发展的战略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
四是加强活动场所建设。“十三五”期间,教育部等部门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实施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研学实践教育项目。2017年,组织评选了第一批共218个研学实践教育营(基)地,初步形成了以营地为枢纽,基地为站点的研学实践教育网络。支持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积极整合图书馆、中医文化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资源,拓展青少年社会实践场所,着力提升校外活动场所服务水平,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实践育人作用。
五是形成教育协同机制。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家庭、社会教育作用,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大力改善社会教育环境,取得良好成效。推动各地贯彻落实《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学校帮助家长开展好家庭教育,强化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及教育责任,引导家长为孩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和专题,开展公益宣传活动,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一步,教育部将支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具有招收培养国际学生资质的中小学开设中国概况类课程,面向国际学生开展包括中医药知识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研究中医药健康教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机制,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内容及活动模式,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2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