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2030号(教育类209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8〕第329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对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管理的提案》收悉,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现答复如下:

  建设绿色网络,引导中小学生合理上网、健康上网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内容。你们提出的加强对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管理的建议对我们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有借鉴意义。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引导中小学生合理上网、健康上网,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教基一〔2010〕2号)《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基一〔2015〕5号)《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各地各校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文明绿色上网、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2018年,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教基厅函〔2018〕21号),要求各地各校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是推进课程教材建设。为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习惯,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专门安排了信息技术教育课时,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学生“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网络道德、法律规范,做到文明上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求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目前,教育部正在研制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手册,制作专题警示片,将有助于各地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

  三是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帮助青少年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2017年,教育部组织遴选了第一批共218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营)地,持续开展“圆梦蒲公英”暑期主题活动,鼓励各地组织开展校外主题活动,指导各地各校深入开展校外教育,开展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引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虚拟世界,防止网络沉迷。各地各校组织开展合理上网主题演讲等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板报广播、校园网站、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网络道德、网络法治和网络安全专题教育。积极将《护苗·网络安全课》纳入网络安全教育之中,鼓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观看,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自觉抵制互联网不良信息。

  四是加强学校日常管理。教育部督促各地各校严格规范和加强学校日常管理,要求各地研究制定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工作制度,并指导学校加强对校园网内容管理,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各校积极将预防沉迷网络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环节,规范学生使用手机。如,广东惠州学校在每个教室设置手机“管理箱”,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将手机存放至“管理箱”中,下课后再取回。

  五是净化网络环境。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净网”“清朗”“护苗”、涉少年儿童APP集中整治等各类互联网领域专项治理工作,净化网络环境,减少中小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2017年,配合处置违法违规网站7843家,2018年1至4月,配合处置违法违规网站1326家。2018年,积极配合中宣部等相关部门开展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工作,集中开展3个月的专项规范行动,推动网络游戏健康有序发展。

  六是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教基一〔2010〕2号)《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教基厅函〔2018〕21号)均明确指出要加强家庭教育,注重家庭参与,加强家长引导和监督,联合家长共同做好抵制网络和手机不良信息工作。2018年,印发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的《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提醒广大家长要做好教育引导和监督工作、做好表率和榜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心理状态、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大力防范沉迷网络。

  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大力度,进一步强化正向引导,加强对中小学健康上网、合理使用智能手机的教育引导工作;鼓励各地各校积极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加强对中小学生网络和智能手机使用的日常管理;加强家庭教育,发挥家长监管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28日

收藏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