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4458号(教育类427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8〕第345号

  您提出的《关于全社会都支持修订和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通过修订并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建议,与教育部近年来开展的相关工作十分契合,也为今后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针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加强政策部署。2015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基一〔2015〕5号)(以下简称《守则》)。《守则》共9条,282字,从时代发展要求和个人成长需要出发,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各方面,集中回答了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守则》印发的同时,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可依据《守则》内容,实事求是,因地因校制宜,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实际,制订相关学生管理规定或日常行为规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二是细化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2017年,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学段衔接的德育目标,细化了德育工作实施途径和要求,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在管理育人中要求细化学生行为规范,落实《守则》,鼓励结合实际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熟知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践行每一项要求。2017年12月,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教基〔2017〕9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三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4年和2017年,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在全国认定并命名了两批共415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树立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典型,推动广大中小学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和必要的场地,形成全体教师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心灵成长的良好氛围。各地也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安排一定课时,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角色扮演、游戏辅导、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地方还编写了内容生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供师生教育教学选用。河南等地规定心理健康教育课时,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广西、宁夏等地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课观摩展示进行教学交流。

  四是宣传推广典型经验。2015年、2017年和2018年在全国组织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评选,遴选一批在加强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规范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地区和学校,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加强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地各校学习借鉴,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目前,北京、浙江、青海、新疆等地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修订出台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些学校也制订了本校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

  下一步,教育部将推动各地各校依据《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因校制宜,制订相关学生管理规定或日常行为规范,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积极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28日

收藏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