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1265号(教育类139号)提案答复的函
(摘要)

  就丁磊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快义务教育信息化改革 深化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的提案”答复摘要如下: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信息化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教学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等方面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信息化教育教学日益普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小学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4%,多媒体教室比例超过80%,每百名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12台,部分东部地区率先启动无线教育城域网、校园网和“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在此基础上,各地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活动探索。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面向全国所有具备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条件的中小学校各年级各学科教师,鼓励教师网上“晒课”,全国23万所学校,超过1400万人次的教师共晒课1290多万堂,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活动。

  2014年,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联网运行,动态记录学生入学、就读、流动等过程性信息,服务于教学管理全过程,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日常教学、流程监控中的作用,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服务与决策水平。

  2016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形成覆盖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应用模式的典型示范案例,让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的地区和学校都有适切、可学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样板。

  二、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信息化学手段已成为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师资短缺、水平不高的问题的重要抓手之一。

  2012年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国家通过建设、汇聚等多种方式多渠道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并通过平台,为全国教育机构、师生和家长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和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截至今年6月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开通教师空间1240万个、学生空间580万个、家长空间522万个、学校和班级空间47万个;已实现59个平台接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其中省级平台13个、市级平台25个、区县级平台21个;可提供2000余万基础教育资源的检索和下载,内容覆盖1-12年级,共772个学科版本教材。这些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建设而成:

  一是由国家提供经费支持开发建设和整合,为全国中小学师生提供普惠性、基础性资源。如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使全国6.4万个教学点全部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此项目后升级为“农村中小学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通过数年的努力,共开发整合了小学1-4年级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8个学科2个版本的系列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从2013年9月开始定期通过卫星和网络两种方式同步播发,免费提供给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使用。此外,国家还开发建设了一批主题教育资源和跨学科教育资源,内容涵盖安全教育、传统文化、家庭教育、STEAM教育等。

  二是面向全社会汇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资源服务。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多方参与的方式,吸引社会各界共建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服务。目前,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上线应用57个。

  三是积极探索基础教育公共服务采购的新方式,齐参与、共建设。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通过教师网上“晒课”与“优课”评选,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全民参与的方式初步形成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版本最多、更新最及时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并创新性地在项目中实践了“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采购新机制,提高了采购资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三、支撑基础教育改革迈出新步伐

  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入深水区,各地围绕教育公平、高考改革、教学变革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领域,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和创新应用,特别是在课后辅导、线上答疑、考试招生、综合素质评价、高中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热点难点问题方面。

  如北京市组织中学区级以上骨干教师,通过在线辅导管理服务平台,采取“一对一实时在线辅导”“问题广场”“一对多实时在线辅导”和“微课学习”等多种形式开放教学资源,为初中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在线教育服务供给,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个性化教育服务模式的创新。上海市按照“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制度要求,研发形成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为高中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状况和表现提供过程记录的信息化采集、呈现和基于诚信的管理支持,帮助高中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和生涯规划,支持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等环节。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您提出的有关建议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关于“促进中小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平台共享”的建议: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多种方式建设汇聚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资源类型、提高资源质量,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优质资源的精准推送,提供给广大师生使用。

  关于“积极引导老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包装”“积极引导学校、教师观念升级,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的建议:我们将逐步建立覆盖所有教师的网络研修制度,完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评价制度,激发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校长在信息化建设应用方面的领导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教得更活、学生学得更好。

  关于“重视STEAM教育资源在中小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应用”的建议:进一步加强STEAM资源建设,指导各地推动结合生活实际的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开展结合生活实际的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STEAM教育。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