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2786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字〔2019〕30号

  您提出的“关于号召城市小学‘一对一’援建贫困地区小学,开展精准扶贫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现答复如下:

  总体上看,您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推动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具有启发意义。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优先发展教育首先要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优先发展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基础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三州三区”教育投入力度,推动各地广泛采取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方式,开展城乡对口帮扶,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室、实验室、图书资源、信息化设备等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基础教育育人质量不断提升。

  一、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作出整体部署。为贯彻落实《意见》,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四个统一、一个全覆盖”,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即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和学校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实现“两免一补”政策全覆盖。二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启动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着力解决“乡村弱”问题。三是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同步建设城镇学校,扩大城镇教育资源,着力缓解“城镇挤”问题。四是关注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农村学生等特殊群体,完善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重点做好“三区三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着力促进教育公平。2019年,按照既定部署,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倾斜力度,持续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

  二、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推动各地广泛采取强校带弱校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提高乡村教师、校长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通过开展城乡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资源、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将优质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向乡村初中倾斜等方式,促进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之间教育深度合作交流。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对深化新时代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进行顶层设计。《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等办学机制,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要加大县域内城镇与乡村教师双向交流、定期轮岗力度,建立学区(乡镇)内教师走教制度。下一步,将重点抓好《意见》的落实。

  三、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是持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2018年,活动晒课400万多堂,参与晒课教师370多万人,遴选部级优课10070堂(含特殊教育77堂)。2019年活动正在持续开展中,计划组织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晒课100万堂以上,遴选1万堂优课,纳入国家平台优质教育资源库,供城乡广大教师学习借鉴。活动自2014年启动以来,总访问量26.6亿人次,独立访客1.7亿,已经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活动,产生生成性资源3797万条,可供城乡师生免费共享。几年来,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部审教材节点覆盖率突破90%。截至2018年底,活动共整理知识目录树末级节点151,917个,活动覆盖各学科、各版本目录树末级节点数119,638个,占节点数78.75%,其中,部审教材目录节点覆盖率达90.62%,初步形成全国覆盖教材版本最多、更新最及时的课程资源体系。二是打破资源孤岛,实现多平台对接。带动25个省级平台、35个市县平台与国家平台对接,提供用户一站式登录,为跨地区信息互换、交流学习提供可能,特别为西部、边远地区获取发达地区优质资源提供了便利渠道。三是初步形成了“看优课、学优课、磨优课、上优课”的学校常态化应用模式。重庆、上海、广东和新疆各地在利用活动资源助力教育教学方面开展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格局特色的应用模式。

  二是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该项目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延续和扩展,旨在择取工作中累积的优质资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重新开发和更新开发的方式制作一套满足教师教、学生学的一键式基础性资源包,为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全覆盖项目在已完成1-3年级数字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开发了4-6年级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基础性资,包括4年级英语、音乐和美术各1个教材版本共计266学时的资源,5年级英语、音乐、美术、科学各1个教材版本共计362学时的教学资源,6年级英语、科学、美术、音乐各1个版本共计342学时资源。这些资源将通过卫星和宽带网络免费推送到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帮助农村及偏远贫困地区开齐开足开好课程。

  四、发挥志愿服务作用

  协同共青团中央,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开展“大手牵小手”团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高校、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团组织与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集中的区县、小学结对帮扶。截至目前,共有1251所高校、企事业单位与774个县区结对,3800多个团支部与9300多所中小学结对。二是开展关爱乡村青少年志愿服务行动,在农村留守儿童较集中省份,确定210个乡村中小学作为服务单位,组建志愿服务团队,通过“结对+接力”方式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开展少先队员“手拉手”互助活动。按照同伴互助的思路,部署少先队组织特别是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中小学校,积极开展“手拉手”互助,开展同读一本课外书、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同学一项小技能等活动。组织贫困地区少先队员到大城市开展“手拉手”夏令营、交流菅等活动,面向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举办公益性夏令营,开展“乡村流动少年宫”等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红领巾圆梦行动”,帮助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城市、开拓视野、实现心愿。二是开展“情暖童心”团员志愿服务活动。按照就近就便原则,统筹安排结对,开展情感交流、心理辅导、精神陪护等志愿服务,接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动员社会力量认领红领巾微心愿,支持开展留守儿童公益夏令营。动员金融机构加入“积分圆梦”公益项目,为“梦想村塾”“四点半课堂”“关爱行动”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做好贫困地区辅导员培养。建立健全贫困地区中小学少先队组织,配齐大队辅导员。各级少工委开展的“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名额向贫困地区辅导员倾斜。录制网络公开课,鼓励城市辅导员、少先队名师等送课下乡。针对留守儿童实际需求,聘请校外辅导员,着重提供心理咨询、生活成长等服务。

  下一步,教育部将坚持软件硬件并重,协同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着力解决“城镇挤、乡村弱”难题和困难家庭孩子辍学等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9年8月30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