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4154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字〔2019〕388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质量提高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国残联,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融合教育工作,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要求,以实施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为抓手,指导各地不断完善融合教育政策,健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提高随班就读质量。

  一是健全入学评估。指导各地按照《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74号)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教基〔2017〕6号)的要求,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由教育、心理、康复、社会工作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身体状况、接受教育的能力和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能力进行评估,提出入学、转学安置建议,努力从源头上为残疾孩子提供适宜的教育。

  二是完善校内支持。各地积极落实《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教基二厅〔2016〕1号)的相关要求,在招收5人以上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设立资源教室,配备专兼职资源教师,对残疾在校生开展特殊教育咨询、测查、评估、建档等活动,进行学科知识辅导、生活辅导和社会适应性训练,以及基本的康复训练等,提升教育和康复效果。

  三是提供经费保障。各地严格落实“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补助标准6000元”的政策,继续发挥中央特殊教育补助经费支持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提供经费支持。其中北京、江苏、浙江等地已超过每生每年10000元标准。

  四是强化师资队伍。推动各地在普通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师范专业试点开设特教课程,培养师范生的融合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特殊教育相关内容,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和资格认证,提升普通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在绩效工资分配上,对普通学校承担随班就读教学管理任务的教师给予倾斜。

  五是加强专业支持。各地依托特殊教育学校或者普通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目前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长宁区、江苏省南京市等地区已建立了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承担区域内随班就读师资培训、派出巡回指导教师、提供相关教育资源、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残疾学生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评估等职能和任务,为普通学校残疾学生就读和家长提供专业支持和咨询。

  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文件的要求,在已印发的二期提升计划文件中,均对残疾儿童融合教育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作出了部署和要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0多个省(区、市)结合区域实际和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特点,专门印发了残疾学生融合教育(或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融合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举措。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特殊教育发展基础较好的省份,对残疾儿童实施融合教育的比例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例如,江苏省提出,到2020年,各学段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学生占该学段残疾学生总数的80%以上。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形成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2018年,全国共有残疾学生66.59万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学生33.2万,约占50%。其中,北京市就近入学率已达到92.5%,融合教育成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形式。

  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各地各校,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全面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融合教育的发展方向。指导各地在招生入学中坚持普通教育优先的原则,优先采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使更多残疾儿童少年进入普通学校学习。通过加强普通学校无障碍设施建设、创设开放包容文化,提高普通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等方式,提升融合教育专业化程度。

  二是研究制定随班就读相关文件。针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实施对象、评估和鉴定、教育安置、教育和教学、支持保障、师资培训等各个重要环节作出规定,为各地各校完善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残疾儿童接受融合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三是推动《残疾人教育条例》落地实施。对《条例》中关于“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残疾人申请入学,不得拒绝招收”“政府确立融合教育发展方向并在普通教育政策中加以落实”“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为残疾人提供教育”等规定,加大指导和评估力度,督促各地各校不断加强普通学校实施随班就读的条件,提升随班就读质量。

  四是营造家校协同的良好氛围。指导各地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一〔2012〕15号)《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平等、多样,提升学生对残障的包容,营造友好的校园氛围。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多种方式,帮助改进残疾儿童家庭教育服务,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知识和基本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残疾儿童教育工作。

  你们提出的推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质量提高的相关建议很有意义,其中实施校长负责制、为承担随班就读工作任务的班主任和教师设立专项补贴等,有助于进一步调动校长和教师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积极性。将不排斥、不歧视残疾学生作为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营造开放包容、平等友爱的校园文化。这些建议教育部将在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时统筹考虑,予以采纳借鉴。

  感谢你们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9年9月29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