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字〔2019〕311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全社会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师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家校协作等建议,对我们开展相关工作有借鉴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明确工作要求。近年来,先后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一〔2012〕15号)《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基一〔2015〕5号)《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等文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内容,指导各地各校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制度、课程、场所和队伍建设,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今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推进评价机制改革,组织开展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研究,其中将学生身心健康列为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二是列入教学计划,强化课程要求。推动各地各校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列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安排一定课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时约占九年总课时的11%,约1000课时。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学分12学分、216课时。在课程目标方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学习内容。如初中阶段设置成长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等专题,帮助学生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2014年,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62个实施院校结合中小学教育实际,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心理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师范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在“国培计划”中设置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0年以来,为各地中小学培养心理健康骨干教师3300余名。普通本科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院校79所,在校生1.6万人;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院校有272所,在校生5.56万人。组织开发《普通心理学》《心理健康管理》等50余门与心理学相关的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考纲中,将心理咨询作为教师的必备能力,要求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今年,召开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2019年全体会议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出台了专家指导委员会章程和责任区管理办法,推动地方和片区专家组加强对接交流,强化专家指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四是纳入家庭教育工作规划,加强家校协作。出台《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文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引导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美好心灵。开展“家庭功能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及系统干预效果研究”等一批重点课题研究,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开展“学龄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常见问题及指导”等专题培训。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立的36万所社区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普及、个性化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等服务。通过1万多所网络家长学校和2万多个新媒体平台发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家长提供方便快捷的指导服务。今年6到9月,教育部、全国妇联开展“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编制家庭教育家长指导手册和学校指导手册,组织中央主流媒体刊发专题文章、制作专题节目、专家深度访谈等形式,持续宣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的关注,动员各部门资源和社会力量加强对儿童青少年的关心和支持。二是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测分析工作,密切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力度,推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三是及时总结部分地区通过地方条例规范管理心理健康服务的有关情况,组织开展行业规范和引导、实现行业自律的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推广至全国其他地区,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9年9月2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