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字〔2019〕314号
您提出的“关于中小学研学旅行实施的建议”收悉,经商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现答复如下: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您提出的将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坚持研学旅行的公益性质,建立科学的研学旅行评价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成为研学旅行的主导等建议,与当前教育部加强校外教育,推动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思路一致,对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特别是研学实践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指导各地丰富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从“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加强组织管理、健全经费筹措机制、落实安全责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工作要求。要求各中小学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求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要求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二是支持基(营)地建设。教育部充分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与能力提升项目,支持建设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营地,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结合域情、校情、生情,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基地。支持建设有一定规模、有安全保障、有完备师资队伍、有充足线路规划、有优质服务的研学旅行营地。2017年、2018年,教育部先后组织遴选了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通过各地努力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和课程,基本形成了以基地为站点、营地为枢纽的研学实践教育网络。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的校外教育活动,教育部门和学校是活动主导。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探索制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提前拟定活动计划并按管理权限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通过家长委员会、致家长的一封信或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告知家长活动意义、时间安排、出行线路、费用收支、注意事项等信息,加强学生和教师的研学旅行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安全员,也可吸收少数家长作为志愿者,负责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与有资质、信誉好的委托企业或机构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安全责任。
四是健全经费筹措机制。教育部会同多个部委要求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经费,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交通部门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公路和水路出行严格执行儿童票价优惠政策,铁路部门可根据研学旅行需求,在能力许可范围内积极安排好运力。文化、旅游等部门要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减免场馆、景区、景点门票政策,提供优质旅游服务。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将研学旅行纳入校方责任险范围,鼓励保险企业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对投保费用实施优惠措施。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研学旅行。教育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继续推动各地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将已经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的“民办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做好做实,同时引导各地结合中小学研学旅行需求进一步补充完善采购目录,支持更多公共文化资源面向中小学研学旅行提供优质、免费或低收费服务。
五是组织业务培训。为做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工作,提升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专业化水平,特别是研学实践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培训的通知》(教基司函〔2018〕48号),组织有关部门(单位)校外教育工作负责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校外教育工作负责人和各基地、营地主要负责人参加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研学旅行相关政策、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功能定位、主要任务、整体规划、分学段课程与线路开发、主题活动设计、项目预算编制填报、绩效目标设定、资金使用管理以及研学平台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有效提升了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提升了研学实践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六是完善评价机制。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明确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要从城乡学校实际出发,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以省为单位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统一评价档案样式,建立健全信息确认、公示投诉、申诉复议、记录审核等监督保障与诚信责任追究制度。要客观真实、简洁有效记录学生突出表现,对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造假的,要依规依纪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推动研学实践教育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丰富研学资源,完善研学实践教育等管理制度,开发研学线路和课程,推动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在各地各校有序开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9年10月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