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字〔2019〕317号
您提出的“关于垃圾分类教育从中小学抓起的建议”收悉,经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青团中央,现答复如下: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关键小事”。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垃圾分类教育,将其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2003年出台《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教基〔2003〕16号),要求各地各校积极开展包括垃圾分类教育在内的环境教育活动。2014年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要求各地各校普遍开展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015年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基一〔2015〕5号),提出“勤俭节约护家园,低碳环保生活”,要求中小学生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2017年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内容加以强调,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2019年,会同住建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发厅〔2018〕2号),指导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工作,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工作,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和校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的管理体系。计划到2020年底,各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达到100%。
二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2011年,教育部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要求纳入了相关课程目标中。其中,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学生“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小学科学课程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内容融入其中。如,在5-6年级学习目标中要求“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可回收或可再利用的资源,树立回收或再利用资源的意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物品重复使用等情况”相关活动。初中化学课程要求学生“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并提出“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其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等活动与探究建议。高中化学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必修课程中设置“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建议选择垃圾及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处理与循环利用等环境问题与处理情境素材,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爱护环境。地理课程帮学生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鼓励各地各校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编制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推进包括垃圾分类、爱惜资源等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
三是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为增强和改进中小学垃圾分类教育的实效性,要求各地各校不断开辟和拓展教育空间,开展以爱护环境、垃圾分类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各地各校采取讲故事、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辩论会等形式,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契机,利用挂图、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站、图书阅览室等阵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垃圾分类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如青海启动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工作,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增强保护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广西开展“美丽广西·生态乡村·美丽校园”活动,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习惯。
四是发挥社会实践的培养作用。2012年起,教育部会同原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共同开展绿色回收进校园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分类回收废纸、废塑料等各类废旧商品和正确处理生活垃圾的意识和能力。2016年印发《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中青联发〔2016〕9号),将生态环保作为中学生志愿服务领域,引导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融入日常生活。2017年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推荐了环境教育相关活动主题,如3-6年级“生活垃圾的研究”,7-9年级“身边环境污染问题研究”等,引导学校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有关知识。近年来,各地各校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创新载体,结合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福利院、旅游景点、部队营地等场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践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实施垃圾分类的生态文明教育。
五是发挥校外实践场所的教育作用。2012年,会同原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通知》(环发〔2012〕113号),要求各地依托现有环保科展馆、垃圾焚烧厂、环卫集团、污水处理厂、废品回收企业、自然保护区等建立中小学环境教育实践基地,面向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十二五”期间,利用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农村学校建设了12000个乡村学校少年宫。乡村学校少年宫围绕着垃圾分类、生态安全、循环经济等多主题,利用科学调查、科技论文、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村中小学生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农村学生保护生活环境的意识。2017年以来,组织遴选了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原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等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为中小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场所保障。2017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建城〔2017〕253号),要求各重点城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幼儿园、中小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目前,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普遍展开,29个城市实现了垃圾分类教育在辖区内学校的全覆盖,36个城市编印了垃圾分类教材或知识读本。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将生态文明及垃圾分类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及垃圾分类教育,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目标,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环境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9年9月2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