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字〔2019〕300号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倡导中小学生践行文明礼仪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央文明办,现答复如下:
文明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事关青少年的成长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是教育部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2010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一〔2010〕7号),分别对各年龄段的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2015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基一〔2015〕5号),要求中小学生“明礼守法讲美德”,做到“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要求开展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是提升课程育人质量。教育部将文明礼仪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课程教学中,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制课要求学生“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有责任心的品质”“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求学生能“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与基本道德修养关系”。教育部指导各地和学校,因地制宜开发文明礼仪教育的课程,如江苏开展“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建设专题网站,制作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编写读物等多种形式开发资源,丰富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引导未成年人从小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
三是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落实《关于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教基一〔2015〕7号),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制定了《全国文明校园创建管理办法》(文明委〔2018〕3号)和《关于推进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的通知》(文明办〔2018〕18号),开展“文明校园巡礼”集中宣传,展示了师生的文明形象和学校的文明风采。分别在天津、湖北召开了中小学文明校园创建调研座谈会,发现典型案例,交流经验做法,查找存在问题,研究改进措施,提升文明校园工作水平。
四是增强活动育人实效。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开学第一课” “扣好入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践行文明礼仪的教育活动。教育部会同中央文明办等5部门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选树身边榜样、弘扬时代新风、争做时代新人,目前,全国已经发布了30名“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社会反响良好。在全国遴选命名了两批622所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学生践行文明礼仪。
五是提高管理育人水平。指导各地各校根据《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基一〔2015〕5号)的要求,通过学校日常管理强化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把文明礼仪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进行督导检查。开展全国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观念,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家庭环境。
六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2008〕2号),要求教师为人师表、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通过教师模范行为引领文明礼仪。把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教师身教重于言教的文明礼仪教育模范作用,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各地继续落实文明礼仪教育有关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青少年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树立健康、文明的优秀中华儿女形象。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9年9月2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