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字〔2019〕486号
您提出的“关于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相关部门以各种形式提出的“进校园”活动确实有所增加,各种进校园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大了学生认知领域,但也的确加重了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负担。教育部对此十分关注,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规范“进校园”活动。
一、统筹规范社会性事务进校园工作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明确要求各地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严格控制面向义务教育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未经当地教育部门同意,任何单位不得到学校开展有关活动。2019年9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要统筹规范社会性事务进校园工作,由教育部门严格按要求依程序统筹安排,未经教育部门同意,有关部门不得擅自进校园指导教师开展相关工作。
二、严格精简各类进校园活动
2019年9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聚焦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责主业,坚持分类治理,从源头上查找教师负担,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坚持标本兼治,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突出重点,大力精简治标;协调好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关系,提高水平,发展专业治本。坚持共同治理,调动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宽松、宁静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确保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精心育人。
三、加强整合科学安排进校园活动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给地方和学校留有自主安排课程的余地,每学年“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
在给予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同时,教育部要求进校园活动相关内容要有机融入在相关学科中。《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指出:各地各部门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主题教育宣传活动,要根据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由教育部门依照分类指导、同类合并的原则,整体规划、统筹安排进入校园。如中小学课程已有类似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融入教学安排,不得重复安排此类主题教育活动进校园进课堂,切实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又例如,将游泳、健康、心理教育等内容融入到体育与健康课中,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道德与法制、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进行整合等,通过课程的整合,实现预期教育目标,一般很少单独开设课程。
四、加强对各种进校园活动的管理
2019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近期几起商业广告进校园事件有关情况的通报》(教基厅函〔2019〕9号)明确提出,要完善各类“进校园”活动和进入校园APP的备案审核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主题、形式、内容、方案、举办单位、参加人员、宣传物品等进行严格把关,并安排专人负责监管。对于各类进入校园或组织中小学生、在园幼儿参加的活动,须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批。201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教基厅〔2018〕4号);2018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教基厅〔2018〕9号),进一步对竞赛的认定、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不准借竞赛名义开展或者变相开展商业活动进校园;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教基厅函〔2018〕102号),明确要求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校园,严格审查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加强学习类APP日常监管,探索学习类APP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
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强对各类“进校园”活动的跟踪调研,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进校园”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同时也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更加有针对性的举措,明确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表,扎实推进规范进校园工作取得实效,切实加强各类“进校园”活动的归口管理,建立健全各类“进校园”活动审批制度。同时也期待更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加强有关专题调研,呼吁社会各界“慎提‘某某知识进校园’”,共同推动有关问题的综合治理。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19年10月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