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522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0〕348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校园欺凌防控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小学生欺凌防治是中小学校德育和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事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事关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您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很有针对性,对教育部开展相关工作有借鉴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欺凌防治,针对校园欺凌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推动相关法律修订。教育部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涉及校园欺凌问题的法律法规规章,积极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修订工作。2020年6月,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进行第二次审议。其中在完善学生欺凌行为的处理程序基础上增加规定: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此外,还明确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完善安保措施、配备安保人员,保障未成年人在校、在园期间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全国人大常委会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已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改列为拟安排初次审议的法律案。目前,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正在牵头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改工作,维护校园安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事项是此次修改的重点问题。

  二是加强学生欺凌防治政策指导。为有效遏制欺凌事件的发生,教育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学生欺凌防治政策措施。近年来,《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22号)、《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6〕6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7〕35号)、《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28号)等文件相继印发,对积极预防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提出了宏观性、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同时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建立健全预防处置学生欺凌的组织机构、工作体制和规章制度。2017年11月,教育部、公安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教督〔2017〕10号),明确了学生欺凌的判定标准、预防措施、处置程序、惩戒措施、各部门和学校具体职责分工等,建立了培训、考评、问责处理、依法治理等长效机制,为各地各校开展欺凌防治提供了指南。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欺凌事件的频发。

  三是规范心理健康服务管理。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分别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全国精神卫生规划(2015—2020年)》《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通过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针对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纳入儿童保健服务等措施,切实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同时,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通过心理健康科普知识讲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一对一个案心理咨询、团体心理活动等形式,开展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

  四是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分别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3〕1号)、《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民发〔2019〕34号)等文件,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之中,对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全程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等作出明确要求。要求各地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有针对性地为精神关怀缺失、遭受家庭创伤等儿童提供人际调适、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等专业性关爱服务,促进身心健康。

  五是完善欺凌防治工作机制。建立工作体系,要求各级教育部门明确并向社会公开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机构和办公电话,学校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建立健全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机制。建立预警机制,分析研判不同时段学生欺凌与暴力形势和特点,及时印发有关预警通知,督促各地高度重视,认真排查安全隐患,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加强家校沟通、做好部门协同配合,确保学生安全。建立通报制度,开展舆情监测,及时汇总整理媒体报道的学生欺凌事件,形成分析报告,并结合各地工作情况,适时对各地工作进展进行通报,提出工作要求,督促相关省市抓好落实。开展重大事项督办,采取印发督办通知,印发事件通报、开展实地督导、组织约谈等方式,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学校的学生欺凌防治责任,督促有关地方及时查清事实、依规妥善处理、查找工作漏洞、做好整改落实。

  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在保护学生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等方面形成合力,切实提高中小学生欺凌防治的针对性实效性。一是积极推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修订工作,将“加强对学生欺凌问题的治理”纳入有关修法项目。二是持续开展法治教育,指导各地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要求,强化校规校纪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压实学生欺凌预防责任,营造团结向上、互助有爱、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四是有效发挥好家校协同作用,编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引导家长了解学生欺凌有关知识,增强监护责任意识,提高防治能力。五是在加强教育的基础上,加大教育惩戒力度,强化教育惩戒威慑作用,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0月14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