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927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0〕339号

  您提出的“关于确立网络安全进校园日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网络保护和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将提升学生网络素养、防止学生沉迷网络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重要内容,推动各地各校深入开展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教育,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加强网络安全教育。2016年以来,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指导各地各校广泛组织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校园日”活动,推动各地各校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队会、专题教育、编发手册、一封信、网警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持续开展网络知识教育、预防网络沉迷教育。疫情期间,教育部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设立“网络安全”专栏,从分析网络沉迷危害性、解读相关法律法规、讲解防范办法等多个角度进行教育引导。公安机关网安部门通过新媒体账号等渠道,及时发布涉青少年的诈骗、性侵、网约犯罪、相约自杀等典型案事件,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素养。

  二、强化课堂教学作用。针对学生沉迷网络和不理性消费等现象,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等不良行为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推荐了“我是信息社会‘原住民’”“趣味编程入门”等,指导学校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推荐了“家务劳动我能行”“做个环保志愿者”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奉献社会的责任感。

  三、创新教育活动载体。2017年以来,教育部组织遴选了两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推动各地深入开展中小学校外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亲近社会和自然,走出虚拟网络世界。在全国建设一批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学校,开展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等传承项目,丰富中小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此外,持续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和“圆梦蒲公英”暑期主题活动,引导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多种兴趣,减少网络沉迷的机会。

  四、密切家校协同配合。印发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的《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提醒广大家长从教育引导、以身作则、注重陪伴、疏导心理、配合学校等方面做好“五要”,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家庭卷和学校卷,将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格局。

  五、形成综合整治合力。为净化网络环境,教育部积极配合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开展“净网”“清朗”“护苗”涉少年儿童APP集中整治、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商场管理等各类互联网领域专项治理工作,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2020年以来,网信部门督促网站平台对照《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展3个月自查自纠,清理了一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类违法和不良信息,处置了一批违法违规账号。2020年8月,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先后部署开展网课平台专项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对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文化、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清理社会网课平台违法有害信息,全面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总结推广各地各校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有效经验和做法,把集中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活动、课堂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充实教育内容,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教育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利用好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丰富网络安全专题教育相关内容。指导各地各校持续开展好网络安全教育,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二是会同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游戏、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等,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网络成长环境。三是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和预防网络沉迷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讲座、家长学校等形式,帮助和指导家长履行好监护责任,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0月14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