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734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0〕311号

  你们提出的“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建议”收悉,经商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现答复如下:

  你们提出的贯彻“五育”并举方针、健全学校心理教育体系、加强家校协作等建议,对我们开展相关工作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教育部围绕“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坚持“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近年来,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指导各地各校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强综合素质,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片面评价做法,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完善招生制度。教育部根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一是指导各地各校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变革,加大对薄弱高中和农村学校的对口帮扶力度,统筹推进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二是督促各地坚决落实高中阶段职普招生“大致相当”不动摇,加大对薄弱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和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三是完善职业学校报考高校机制,符合生源省高考报名条件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也可以参加本省的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实行“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考核方式,分类计划、分类考核、分别录取,不断完善职业学校升学机制。

  三、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文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内容,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指导各地各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二是在“国培计划”中专门设置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为各地中小学培养心理健康骨干教师,通过中小学网络党校平台对全国1万余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开展线上培训,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力和水平。三是不断完善心理课程体系,组织开发了《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与现代生活》等50余门与心理学相关的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沟通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心理学与生活》等国家精品慕课,供学生和社会大众在线学习。四是指导各地各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和必要的活动场地,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角色扮演、游戏辅导、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全体教师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心灵成长的良好氛围。五是面对今年新冠疫情,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上线《面对疫情,如何让自己不恐慌》《积极应对考试焦虑》《家校沟通从心做起》等一大批专题视频,从居家建议、情绪调适、习惯养成、理想教育、挫折教育、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共同面对疫情。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联合全国妇联等部门出台《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等文件,规范推进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强化家长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注重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指导各地各校加强家长学校建设,由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兼任家长学校校长,由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家长代表等人员共同组成校务管理委员会,聘请专家、社会工作者、学校教师、志愿者、优秀家长等,开展包括亲子陪伴、培养孩子良好情绪、正确对待学习成绩、设置合理期望等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和家庭教育知识咨询。二是组织专家编写了《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家长卷和学校卷),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掌握一定心理疏导知识,学会疏导孩子不良情绪,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进行干预,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三是共青团中央在全国各级团组织建成269个12355青少年服务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宣传教育,每年接受近30万人次的咨询,跟踪办理个案约3万个,其中心理咨询约占总量的70%。今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第一时间开展“12355心理援助特别行动”,处理电话、网络咨询25万余件,对接帮扶医护人员子女、因疫受困青少年和染疫青少年1.8万人。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的关注,动员各部门资源和社会力量加强对儿童青少年的关心和支持。二是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基本情况。完善监测指标体系,组织科研机构定期开展普查或抽样调查,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基本情况,结合今年的疫情防控情况,研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青少年心理及行为变化,重点关注有严重心理障碍问题、抑郁症患者或自杀倾向的青少年,形成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三是加强数据积累,提升心理服务水平。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为青少年提供高效、便捷、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流浪未成年人、单亲家庭青少年等心理高危青少年群体的信息流转及反馈,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0月28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