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983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0〕319号

  您提出的“关于补齐心理健康服务短板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您在建议中提出加强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等,对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通过多种宣传教育途径,形成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加强政策引领。近年来,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内容,指导各地各校开展尊重生命、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应对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加强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场所建设和队伍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有效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纳入课程教材体系。推动各地各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列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安排一定课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明确课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时约占九年总课时的1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学分12学分。二是落实课程目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学习内容。三是纳入教材体系。如小学阶段设置“我的健康成长”专题,内容涉及有自信心、能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等。初中阶段设置“成长的我”等专题,帮助学生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促进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三、持续开展心理疏导。一是指导各地各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专题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挫折。组织学校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学科教师等,定期与学生进行专门的谈心谈话,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实际困难,及时做好引导疏导工作。二是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防疫教育”专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建设,遴选推荐上海、杭州等地优质专题资源,上线《面对疫情,如何让自己不恐慌》《积极应对考试焦虑》《家校沟通 从心做起》等一大批专题视频,从居家建议、情绪调适、亲子沟通、理想教育、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引导家长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共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三是发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专业优势,发布给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的建议、给家长指导孩子居家学习生活的建议,解答疫情引发的学生焦虑、恐慌等心理典型问题,推动各地及时做好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疫后长期心理健康教育。

  四、强化家校协同育人。一是指导各地各校组织教师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网络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家访活动,沟通交流学生暑期居家学习生活和理想目标信念等情况,协助家长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二是指导各地各校加强家长学校建设,由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兼任家长学校校长,由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家长代表等人员共同组成校务管理委员会,聘请专家、社会工作者、学校教师、志愿者、优秀家长等,开展包括亲子陪伴、培养孩子良好情绪、正确对待学习成绩、设置合理期望等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和家庭教育知识咨询。三是组织专家编写《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指导各地各校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一定心理疏导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化解学习生活压力造成的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不断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测分析工作,重点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密切家庭、学校、社区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0月28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