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055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0〕332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的加强心理教育队伍建设、完善心理教育课程与教材、加强家校互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有借鉴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加强政策指导,明确工作要求。近年来,先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内容,指导各地各校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宣传部等共1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要求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等对儿童青少年、家长及教师等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营造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列入课程计划,加强阵地建设。推动各地各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列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安排一定课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明确课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时约占九年总课时的1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学分12学分。二是落实课程目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学习内容。三是纳入专题环节。如小学阶段设置“我的健康成长”专题,内容涉及有自信心、能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等。初中阶段设置“成长的我”等专题,帮助学生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促进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指导各地各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201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实施院校结合中小学教育实际,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心理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师范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在“国培计划”中专门设置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并对全国1万余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开展培训,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水平。三是重视心理学专业学生培养。截至2020年,普通本科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院校79所,在校生1.6万人;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院校有272所,在校生5.56万人。依托全国心理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实验室,建立“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面向全社会提供24小时心理咨询和援助服务,截至2020年8月,该热线平台接待求助者2.1万余人次,危机干预430余人次。四是发挥专家引领作用。2019年6月,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章程和责任区管理办法,推动地方和片区专家组加强对接交流,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与全国妇联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文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引导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美好心灵。一是开展“家庭功能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及系统干预效果研究”等一批重点课题研究,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开展“学龄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常见问题及指导”等专题培训。二是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立36万所社区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普及、个性化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等服务。通过1万多所网络家长学校和2万多个新媒体平台发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家长提供方便快捷的指导服务。三是联合全国妇联在2019年开展“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专家编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组织中央主流媒体刊发专题文章、专题节目、深度访谈等形式,持续宣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不断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测分析工作,重点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密切家庭、学校、社区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0月28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