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建议〔2020〕407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配齐配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关注留守儿童等建议,对我们开展相关工作有借鉴意义。教育部围绕“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加强政策指导,明确工作要求。近年来,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指导各地各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片面评价做法,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提升教师水平,健全教育体系。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文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内容,指导各地各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一是2014年起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实施院校结合中小学教育实际,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心理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师范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在“国培计划”中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师培训项目,并对全国1万余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开展培训,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水平。三是指导各地各校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宣教活动。一是指导各地各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保证必要的教育时间和活动场地,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全体教师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心灵成长的良好氛围。二是面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遴选推荐上海、杭州等地优质专题资源,上线《面对疫情,如何让自己不恐慌》《积极应对考试焦虑》《家校沟通 从心做起》等一大批专题视频,从居家建议、情绪调适、亲子沟通、挫折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共同面对疫情。三是利用5月25日“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鼓励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义诊等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培育青少年心理调适能力,引导青少年珍视生命,培养学生独立自强品格。
四、关爱留守儿童,关心困境儿童。2019年起,教育部联合多部门集中开展“守护童年”、寒假“牵手共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动员教师、妇联干部、儿童主任、法官等各类志愿者,对辖区内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进行系统摸排,全面了解其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疏导、情感抚慰和“一对一”结对帮扶,引导孩子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实现全国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全覆盖,启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通过儿童主任上门走访等形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五、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形成家校合力。联合全国妇联等部门出台《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等文件,规范推进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强化家长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注重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组织专家编写《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掌握一定心理疏导知识,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进行干预,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良好亲子关系。二是指导各地各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普及、个性化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等服务,通过网络家长学校和新媒体平台发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家长提供方便快捷的指导服务。三是会同全国妇联在2019年开展“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开展包括亲子陪伴、培养孩子良好情绪、正确对待学习成绩、设置合理期望、预防网络沉迷等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和家庭教育知识咨询。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一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的关注,动员各部门资源和社会力量加强对儿童青少年的关心和支持。二是进一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测分析工作,密切家庭、学校、社区合作。三是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力度,推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0月2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