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824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0〕363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与创新新时代基础教育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路径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创新途径和载体,在中小学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在内心深处铸牢爱国主义根基,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政策指导。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中小学德育、深化义务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教学重要内容,推动各地切实把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落细落小落实。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重点任务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细化了工作实施途径,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二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围绕习近平总书记“3•18”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召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交流各地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建设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各地研究制定改进举措,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指导各地结合中小学教育特点,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发挥各学科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鼓励地方开发爱国主义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地方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广泛宣传爱国主义典型人物和事迹,充分激发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三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会同中央宣传部、国家卫健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制作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节目,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会同中央网信办开展秋季“开学季:扣好第一粒扣子”主题活动,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会同中央宣传部署春季学期“复学第一课”活动,开展战“疫”精神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升华爱国意识。指导各地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指导纲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组织开展劳动周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形成尊重劳动者、关爱创造者、崇尚奋斗者的时代风尚。

  四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持续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等主题教育活动,指导各地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了解学习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活动,遴选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内的优秀影片,提供给中小学生观赏。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活动,专门设计“从小学用典”版块,使中小学生学习典故,传承经典。指导各地各校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富有价值内涵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五是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指导各校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激发师生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支持学校为革命烈士、国家功勋人物树立塑像、铭刻事迹。用好校园广播、校刊、板报、橱窗、走廊、墙壁、教室以及校园景观等,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开展体现新时代特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持续深化“我和国旗合个影”“清明祭英烈”“中国制造日”等校园网络活动,形成网上弘扬爱国主义的强大声势。

  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深入推动各地落实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要求,丰富载体,提升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水平。一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二是拓展德育活动途径,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仪式教育和节庆纪念日教育作用,不断增进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三是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砥砺报国之行。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0月28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