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建议〔2020〕364号
您提出的“关于在基础教育中落实‘生命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深入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持续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能力,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安全。
一是加强教育工作部署。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等文件,将加强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日常教育管理。每年初,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深化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的知识和生命保护的技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5号),指导各地统筹处理好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切实加强疫情期间安全教育。召开中小学安全有关工作视频会议,对防范化解学生极端事件和防溺水工作进一步作专门部署。
二是积极开展安全教育。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科学、生物学、体育与健康等课程教材有机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防疫专题教育,会同中央宣传部印发通知,在全国中小学组织开展“复学第一课”活动,联合制作“复学第一课”专题片,指导各地上好一堂爱国卫生运动和公共卫生知识普及课,弘扬抗疫精神。会同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2020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节目,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设立“生命与安全教育”等板块,遴选安全教育优质资源,注重发挥专家专业优势,从生命健康、居家学习、情绪调适、习惯养成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三是高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疫情以来,指导各地各校有针对性地持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好专题心理辅导课,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资源,认真开展学生心理疏导。开展全面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和学习生活情况,加强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支持,缓解因学习压力带来的焦虑情绪。创设温馨温暖的校园环境、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体育、艺术以及适宜的户外活动等,引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加强互动交流、互相帮助。
四是开展网络环境专项治理。为了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2020年,教育部会同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教基〔2020〕6号),会同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开展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中网办通字〔2020〕17号),启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重点对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清理社会网课平台违法有害信息,全面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2016年以来,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有关文件,要求各地要深入挖掘阐释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教育资源,充分依托现有殡葬设施资源,建设一批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弘扬尊重生命、孝老敬亲等理念,引导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公众增强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对医疗人员相关知识培训的过程中,注重加强生命教育相关知识内容,让他们在诊疗行为中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开展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各地各校加强与社区、基层社会组织的多方合作,协同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构建更立体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实效。
六是密切家校协同育人。疫情以来,指导各地各校深入开展家访,组织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向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身心状况,听取家长意见建议。认真开好家长会,全面介绍学校开学后教育教学有关计划,引导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学校工作,共同为学生新学期学习生活做好安排。宣传推广《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增强家庭指导针对性,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履行家庭教育职责。
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深入推动各地落实好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要求,丰富载体,提升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水平。一是加强课程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系统设计,抓实日常生命教育。二是重点针对中小学生安全事故易发多发领域,强化专题教育。三是持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防范化解突出问题。四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0月2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