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822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0〕365号

  您提出的“关于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指导各地深入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培养积极、乐观、勇敢、自信的健康人格,持续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能力,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安全。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等文件,将加强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加强日常教育管理。每年年初,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深化学校安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的知识和生命保护的技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统筹处理好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切实加强疫情期间安全教育。召开中小学安全有关工作视频会议,对防范化解学生极端事件和防溺水工作进一步作专门部署。

  二是加强师资培育。除在师范院校开设专业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外,还要求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育教学内容中,特别是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支持师范生提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国培计划”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培训等项目,示范引领各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提升开展学生心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水平。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章程和责任区管理办法,推动地方和片区专家组加强对接交流,形成生命安全教育常态化工作指导机制。

  三是丰富教育内容形式。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科学、生物学、体育与健康等课程教材有机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设立“生命与安全教育”等板块,遴选安全教育优质资源,注重发挥专家专业优势,从生命健康、居家学习、情绪调适、习惯养成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开展防疫专题教育,会同中央宣传部印发通知,在全国中小学组织开展“复学第一课”活动,联合制作“复学第一课”专题片,指导各地上好一堂爱国卫生运动和公共卫生知识普及课,弘扬抗疫精神。会同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2020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节目,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

  四是密切家校社协同育人。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指导各地各校深入开展家访,组织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向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身心状况,听取家长意见建议。认真开好家长会,全面介绍学校开学后教育教学有关计划,引导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学校工作,共同为学生新学期学习生活做好安排。宣传推广《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增强家庭指导针对性,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指导各地加强学校与社区、基层社会组织的多方合作,协同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构建更立体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提升教育质量。

  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深入推动各地落实好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水平。一是加强课程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系统设计,丰富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专题资源建设,抓实日常生命教育。二是深入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培计划”等,培养更多适应生命安全教育开展需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生命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三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0月28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