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提案〔2020〕299号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基础教育减负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在不同时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减负工作,特别是2017年以来,针对“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问题,以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为突破口,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树立正确人才培养观,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综合施策持续推进减负工作。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自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各地普遍通过建立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等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校际之间均衡优质发展,整体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同时,大力推进教师交流轮岗,重点引导城镇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流动。各省份普遍出台了省级层面实施意见,实施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通过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对口支援、学区走教等形式,引导城镇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流动。各地积极深化“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探索突破交流轮岗制度瓶颈,涌现了大批“县管校聘”改革示范区,有效推动了教师从“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过渡,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均衡区域师资结构。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部高度重视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指导各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同时,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目前已经为95%的农村学校接入了宽带,并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教育资源给全国中小学免费使用,后续将重点推动名师远程课堂,让城乡学生同步听课、同堂互动。近年来,一些地方以省、市、县为单位创新探索“云课堂”教学,也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三、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进免试就近入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着力构建公民办学校一视同仁、公平发展、互不享有招生特权的机制。推动所有省份全部出台了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的实施意见。2020年,各省份公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整体平稳有序,社会反响良好。积极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各地积极贯彻落实要求,如北京市、重庆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甘肃省、陕西省等,均开展了深化综合评价改革,探索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四、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
2018年2月,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要求各地对区域内的线下培训机构进行全面排查,针对存在问题的机构逐一下达整改清单,并督促其按期整改。截至2018年底,存在问题的机构基本完成整改,取缔了一批无证无照、违规办学的黑机构,超标超前培训行为得到有效整治,小散乱得到有效清理,杜绝了培训机构与招生入学挂钩等违规行为。为巩固治理成效,推动各地加强日常监管,每年暑假和寒假,教育部都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加强排查,严肃查处违规培训、超标超前、违规组织考试等行为。2020年,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为各地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超标超前培训行为提供了依据。
五、推动树立正确人才培养观
教育部高度重视做好宣传报道,促进家长转变育人观念。启动了“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全国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宣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知识。启动“关爱儿童 服务社会”大学生暑期志愿服务行动工作,通过组织大学生重点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及其家庭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技能。会同全国妇联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我有传家宝》“成长必修课”家庭教育特别节目,引导家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切实解决“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问题。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积极宣传各地中小学生减负经验做法,报道了《北京出台八项措施为中小学生减负 小学取消期中考试》和提倡丰富学生假期生活的《我的暑假这么过》《我的暑假谁做主》等系列文章,为推进中小学生减负营造了良好舆论环境,使“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六、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教育部高度重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通道,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坚持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巩固提高中职发展水平,扎实做好中职学校招生工作,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在专科层次职业教育领域,实施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指导各地启动实施了优质高职学校、骨干专业等重点建设项目,对地方和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提升。201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重点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面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与国家重点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领域,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分批次遴选建设了22所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学校,各学校对照试点工作要求凝练办学方向,研究编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向上延伸探索了路径。
下一步,教育部将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各方责任,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