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提案〔2020〕183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提案》收悉,经商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内容,教育和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加强政策指导,明确工作要求。近年来,先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指导各地各校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列入课程计划,加强阵地建设。推动各地各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列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安排一定课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明确课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时约占九年总课时的1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学分12学分。二是落实课程目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学习内容。三是纳入专题环节。如小学阶段设置“我的健康成长”专题,内容涉及有自信心、能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等。初中阶段设置“成长的我”等专题,帮助学生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促进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指导各地各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201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实施院校结合中小学教育实际,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心理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师范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在“国培计划”中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师培训项目,并对全国1万余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开展培训,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水平。三是指导各地各校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四是发挥专家引领作用。2019年6月,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章程和责任区管理办法,推动地方和片区专家组加强对接交流,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出台《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文件,引导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美好心灵。一是教育部联合全国妇联在2019年开展“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专家编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组织中央主流媒体刊发专题文章、专题节目、深度访谈等形式,持续宣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二是全国妇联依托城乡社区家长学校、儿童之家、妇女之家等服务阵地,为家长提供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普及、个性化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等服务,帮助家长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疏导孩子不良情绪,并及时进行干预。三是共青团中央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开展“12355心理援助特别行动”,及时处理电话、网络咨询,对接帮扶医护人员子女、因疫致困青少年和染疫青少年。四是民政部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并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服务,为青少年儿童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服务。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不断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测分析工作,重点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密切家庭、学校、社区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0月2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