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3683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0〕493 号

  您提出的“关于科学合理制定高中生作息时间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收悉,经商全国妇联,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课业负担过重导致高中学生睡眠不足问题,坚持多措并举、深化改革,着力规范学校教学管理,持续加大减负工作力度,积极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是深化考试招生改革。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着力克服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份进入了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建立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在保送生、综合评价招生、强基计划、艺术体育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中积极参考使用综合素质档案,积极引导高中克服“分分计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推动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努力提高命题质量,引导高中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克服机械训练和反复刷题加重学生负担。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推动树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全面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积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改变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现状,改变片面应试教育倾向。

  二是规范学校教育管理。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普通高中每周35课时,每课时45分钟,明确保证学生课后休息时间。课程方案还规定,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必修内容,必须在高中三年持续开设,并切实丰富体育运动项目,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使学生掌握1-3项体育技能,造就强健体魄。2018年,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教基〔2018〕26号),要求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保证高中阶段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个小时。同时,《指导意见》还明确要求各地要完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规范,落实市、县监管责任,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调整进度、超标教学、违规统考和进行考试排名,并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控制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减少日常考试次数,防止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在加强学生教育引导方面,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明确提出“上课专心听讲”“自强自律健身心”“文明绿色上网”等要求,引导全体中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注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睡眠时间。

  三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近年来,教育部持续加大了普通高中教师培训力度,注重加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努力让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2018年以来,教育部面向全国举办了6期新课程国家级示范性培训,面向中西部贫困地区举办了2期新课程专项培训,面向20个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省份举办了4期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并部署各地组织开展了新课程新教材全员培训。同时,还组织开发了国家级新课程新教材培训视频课程,免费提供各地使用,重点支持农村学校开展好全员培训。2020年,教育部在全国遴选设立了一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并承担对区域内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培训与帮扶任务,充分发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形成推进教学改革合力,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努力实现高起点、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转变重知识轻素质、重书本轻实践、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促进学生健康持续发展。

  四是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部高度重视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和促进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合力。启动了“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全国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宣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知识。会同全国妇联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我有传家宝》、“成长必修课”家庭教育特别节目,引导家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切实解决“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问题。2019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特别针对高中生,强调应指导家长“科学、合理安排生活作息,保证儿童劳逸结合,身心愉快;保持适度期待,鼓励儿童树立自信心,以平常心面对考试”。全国各级妇联依托城乡社区家长学校、妇女儿童之家、网上家长学校、好妈好爸好孩子公众号等线上线下阵地和平台,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发放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推出家庭教育微课堂等多种渠道,面向广大家长持续宣传普及科学教育理论和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天性,理性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科学实施家庭教育。目前,全国妇联和教育部正在修订《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组织编写《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解读稿,指导各地不断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您的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下一步,教育部将在制定完善有关政策时认真研究吸收,并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指导检查,推动各地严格规范学校教学管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协同育人,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确保学生睡眠时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3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