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建议〔2020〕487号
您提出的“关于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目前,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普通高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是选择性教育。为了保证教育公平、公正,还需要通过相应的考试来进行选拔分流。我们理解您提出要取消中考,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实际上是希望能够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统一部署,教育部积极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录取机制,着力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断规范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推动高中教育均衡特色化发展,不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一、关于深化中考改革的问题
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招生录取综合改革试点,试点地区要改革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部分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确定其他具体科目及数量,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同时,还特别强调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另外,《指导意见》还要求各地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招生名额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缓解升学竞争压力。
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均已出台了本地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各地改革方案来看,共有21个省份确定了1—3个地市开展招生录取综合改革试点,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山东等6个工作基础扎实的省份和海南、西藏、宁夏、新疆等4个人口较少的省份率先在省域范围全面推行了招生录取综合改革。总体来看,各地中考改革实施意见出台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和发展好素质教育。
二、关于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过多次专门研究,并广泛听取了社会各方面意见,大家普遍认为目前条件尚不成熟。主要有以下四点考虑:一是从义务教育性质和面临的困难来看,义务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普及、免费、均衡和强制的特点。由于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间较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还较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仍然是一项主要任务。二是从发展阶段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新形势,中央要求民生政策应“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相应地,财政教育投入需要坚持雪中送炭,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防止出现财力不可持续的问题。三是从教育投入体制机制和面临的改革发展任务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尚未全面普及,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普及任务重,投入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学校发展很不均衡,确保贫困地区“有学上、上好学”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都需要财政加大投入。如果在此情况下实施高中义务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但也可能引发影响教育短板和薄弱环节投入、替代社会和家庭投入等问题。四是从国际比较来看,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免费教育的年限、范围和标准不尽相同,没有统一模式。中高收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义务教育平均年限分别为9.8年、10.4年。我国目前属于中高收入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适当的。
三、关于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高中是学生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是教育规划纲要、“十三五”教育规划提出的明确要求,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是实施攻坚计划,落实育人文件,为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2017年3月,经报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四部门共同印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将推动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扩大教育资源、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就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宜性;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课程选择、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指导;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进一步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赋予高中学校更大办学自主权,办出更多有内涵、有特色、有品质的优质高中。
二是深化课程改革,促进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和任务,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空间。强调了与新课程有关的选课指导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生涯规划制度等学校制度建设。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实施了新课程,2022年前全国所有省份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设立了33个国家级示范区和99所国家级示范校,示范区示范校将以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为重点内容,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借鉴的典型经验,加强示范引领。
三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引导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模式改革、促进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着眼立德树人、促进公平、科学选材,逐步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此次高考综合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份进入了高考综合改革,从各地改革推进情况看,高考综合改革有力引导了高中教育理念的变革,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权,推动了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促进了高中的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指导各地在高考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全面推进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健全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加强条件保障,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四、关于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断壮大,正逐渐成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渠道、终身发展有基础的教育。
一是服务人才培养,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国已建成近千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级骨干学校建设标准,国家级、省级示范(骨干)学校等优质资源覆盖1/2以上的在校生。近十年来,累计为国家输送近70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服务产业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共18类500余种专业,覆盖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专业设置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毕业生已经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
三是服务稳定就业,为促民生保稳定发挥积极作用。自2006年以来,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在70%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呈现去向多元、渠道多样、实体经济供不应求、区域差距明显缩小等特点。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新增从业人员普遍受过职业技能培养训练,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产业生力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坚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一是夯实基础,巩固好中职教育。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二是加大投入,改进办学条件。督促各地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制定并落实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督促各地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三是统筹贯通,着力持续发展。扩大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统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式培养。加强中职阶段文化基础知识教育,为更高层次教育打好基础。四是三教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学、教法、教标建设,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改进人才培养方式,实施“1+X证书”制度,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培养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1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