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建议〔2020〕492号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生命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把广大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在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着力增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持续提升中小学生安全意识和能力,确保中小学生生命健康安全。
一、完善政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
一是积极完善安全教育政策体系。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等文件,将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日常教育管理。每年年初,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深化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持续提升安全教育水平和中小学生安全素养。每年暑期前,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暑期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宣传引导,普及安全知识,将暑期易发多发的道路交通安全、食物中毒、预防溺水、网络沉迷等内容告知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强化家长监护职责,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护自救能力。二是加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3号)、《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5号),指导各地统筹处理好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切实加强疫情期间安全教育。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开设“生命与安全教育”专栏,在CETV4频道开播《同上一堂课》,利用防疫阻击战形成的宝贵教育资源,在平台上部署防疫知识、公共安全、生物安全、网络安全等专题资源。各地依托国家和地方网络云平台,结合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和“防灾减灾日”,通过组织线上学习和线下活动,切实加强师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防疫知识、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会同中央宣传部印发通知,部署2020年春季开学后,在全国中小学组织开展“复学第一课”活动,共上一堂爱国卫生运动和公共卫生知识普及课。会同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播出了以“少年强,中国强”为主题的2020年“开学第一课”专题电视节目,弘扬抗疫精神,普及防疫知识。三是注重加强安全工作指导。每年召开中小学安全有关工作视频会议,对防范化解学生极端事件和防溺水工作进一步作专门部署。推动各地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致家长信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安全教育知识。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生命教育教学与考查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2017年底,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空间。其中,新修订的思想政治、生物学、体育与健康等课程教材有机融入了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一是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观念,例如:高中生物学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二是让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特别是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例如:初中生物学设置“健康地生活”专题,要求学生了解“个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对一生的健康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高中体育与健康要求学习“卫生与健康”的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远离不良嗜好”“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等。三是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及其防控,例如:初中生物学要求学生知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切断传播途径可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常见的传染病有利于采取预防措施”等;初中体育与健康要求“知道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了解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教育部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生命教育的专题研究,加强课程教材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系统设计。
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考试应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在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并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同时,注重对有关学科教学实验操作的考查。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规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考查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其他科目均实施合格性考试,考试内容为相关课程的必修内容。引导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视生命教育教学与考查。
三、加强生命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是改进师范生培养模式。2019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师范院校应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深化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师范生培养方式,加强实践育人,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目前,教育部在积极推动开展地方政府师范院校和中小学联合培养师范生试点工作,进一步创新教师培养方式,加大相关学科教师培养力度,并把生命教育能力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二是在教师培训中加强生命教育相关内容。为保障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顺利实施,教育部持续开展新课程全员培训和专项培训,把生命教育作为教师新课程新教材培训的重要内容。自2018年起举办了六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国家级示范培训和专项培训。自2019年秋季学期起,教育部面向使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20个省份分期分批组织开展了四期普通高中统编三科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工作,部署各地组织开展了新教材全员培训,切实增强一线教师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能力。三是深入实施好“国培计划”项目。通过心理教育学科教师培训等项目,示范引领各地加强心理教育教师培训,提升开展学生心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水平。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章程和责任区管理办法,推动地方和片区专家组加强对接交流,形成生命安全教育常态化工作指导机制。
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深入推动各地落实好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要求,丰富载体,提升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水平。一是加强课程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系统设计,抓实日常生命教育。二是重点针对中小学生安全事故易发多发领域,强化专题教育。三是持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防范化解突出问题。四是深入推进国家级示范培训项目,提高校长教师新课程新教材中实施水平,培养更多适应生命安全教育开展需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生命教育的中小学教师。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1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