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494号(教育类237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基提案〔2020〕268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灾难教育的提案》收悉,经商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加强中小学生灾难教育的建议具有针对性,对今后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具有借鉴意义。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青少年防灾意识与技能的培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统筹各方资源,推动中小学灾难教育普及。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近几年,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责任主体,要求各地各校密切联系公安、司法、科协、交通、卫生防疫、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构建学校安全教育的长效合作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及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如《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均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科学的公共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并将其列入学校督导和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要求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

  二是构建中小学灾难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积极推动将灾难教育内容要求纳入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科学等课程之中。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立“增强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课程目标,有关课程标准分学段系统安排“安全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避险的知识与方法”学习内容。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小学7-9年级学生“懂得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主动规避危险的知识和方法等”,《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安全避险的知识和方法,如拥挤、暴恐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的避险和急救常识;提高在社会交往中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能力”。道德与法治、科学等课程中也安排了相关教育内容。如小学1-2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救助办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立“健康地生活”主题,要求学生学习有关传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等知识,了解基本的急救方法,能减少伤害或挽救生命。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倡导包括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进学校在内的卫生应急“五进”工作,推动学校卫生应急社会参与。应急管理部印发《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方案》,积极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重点围绕安全宣传进学校,以提升学生和教职工安全意识为目标,不断提升学生和教职工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防灾避险演练和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组织各地应急管理部门走进校园,开展小型化、经常化的应急演练和灾害事故应对技能普及,通过互动体验、现场解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险和安全防护意识能力。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拟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治要求,对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系统设计,进一步在课程教材中强化灾难防护教育。

  三是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教育部加大防灾减灾救灾相关专业布点,鼓励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能力设置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制订发布了防灾减灾救灾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专业准入、专业建设和专业评价的依据。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新工科建设。面向防灾减灾救灾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组织开展了“基于新工科理念的新型土木类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国家水环境治理需求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基于仿真与信息化技术的传统安全工程专业革新与实践”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探索建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

  四是完善经费筹措机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健全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校、幼儿园可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灾难教育等,所需经费可通过学校、幼儿园的单位预算,或地方政府安排的专项资金等渠道列支。按照《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办法》规定,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正常的灾难教育相关活动所需经费和教师培训费可从公用经费中列支。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专门设立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资金,主要用于补助教师培训期间直接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各地可将教师灾难教育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所需经费可从此资金中列支。

  五是支持基地(营地)建设。“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充分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先后支持了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包括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三秒应急安全体验中心、中国消防博物馆等安全教育场所,通过实践体验,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应急管理部不断拓展防灾减灾参与互动体验渠道,推动安全体验场所建设,鼓励各类安全应急体验场馆和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积极推进线上体验场馆展览展示,不断提高公民的应急意识和安全素养。

  六是拓宽灾难教育途径。教育部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开通了中小学安全教育频道,整合、汇聚和应用优质安全教育资源。各地普遍建立了安全教育平台,让学生通过安全教育平台的视频、图像、安全技能文字讲解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并通过知识考核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应急管理部门发挥自身优势,重视家庭在学生灾难教育中的作用,结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深入普及生活安全、消防安全常识以及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提升以家庭为单元的安全能力建设。

  下一步,教育部将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发挥各方优势,丰富中小学灾难教育资源,指导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拓展公共安全教育模块,推动学生、家庭、社会各界重视灾难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6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