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158号(教育类007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基提案〔2020〕306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中小学科技素养教育升级的提案》收悉,经商中国科协,现答复如下:

  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孩子们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对促进中小学生全面成长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联合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加强政策引领

  2006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始终作为首要重点任务推进。多年来,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以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科学素质为目标,扎实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在各地开展。201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活动,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是新时代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目前,正在编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25-2035年)》,将继续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统筹各方优势,不断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修订完善科学课程体系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科学课程体系建设,设置科学课程或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相关课程,加强科技教育,并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也安排科技教育活动主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安排了7-9%的课时开设科学课程,并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设置了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设置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等课程,保证了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更高需求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同时,初高中物理、生物、化学等课程充分吸收现代科技前沿知识,增加联系生活和现代科技的教学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历史、语文、数学等学科也明确了科技教育相关知识学习要求。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科学实验、科普活动作为重要内容,推荐了科技教育方面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探索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如为3—9年级学生设计了人工智能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等,认识人工智能技术,激发创新精神和主动参与创新实践。目前,教育部正在开展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拟增加科学课程的课时比例,并组织研制了《技术与工程教育进课程教材指南》,为义务教育阶段各相关学科安排技术与工程教育提供整体设计。

  三、支持基(营)地建设

  “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充分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先后支持了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包括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月宫一号”综合实验装置)、国家海洋博物馆等科技类校外场馆,通过体验展品,动手实践科技教育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支持高校依托实验室申报科普基地,并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中增加“科学传播”等评估指标,鼓励实验室开展科普教育,制作多种形式的科普资源,并充分利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面向中小学开放实验室,开展科普教育,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四、多部门联合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教育部在面向中小学开展的“圆梦蒲公英”主题活动中设置科技教育专题,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联合中国科协等部门推动建立校内与校外、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科技教育体系。“十三五”期间,与相关部门共同指导支持各地校外科技教育活动场所,组织开展教育目标明确、形式多样、易于实施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并将活动送进校园、送到课堂。鼓励中小学校到科技馆、青少年宫、科技博物馆开展科技学习和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开放的教育资源开展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求真科学营等活动,使广大青少年感受科技魅力、科学家精神,进而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育部将继续坚持大联合大协作,坚持校内外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大科学教育工作力度,提升校外活动场所的服务能力和活动质量,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25-2035年)》编制工作,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6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