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建议〔2021〕340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特殊教育”。近年来,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以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为抓手,采取切实举措,推动特殊教育改革发展迈上历史新台阶。
一是显著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教育部会同中国残联专门开发残疾儿童入学安置信息系统,推动各地按照“精准核查、科学评估、分类安置”的原则,对适龄残疾儿童入学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和销号管理,落实“一人一案”入学要求,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应入尽入”。2020年,全国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特殊教育在校生由2015年的44.22万人增长至88.08万人,翻了一番。
二是不断健全投入保障机制。2016年起,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6000元,达到普通学生的6-8倍,有力保障了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中央特教专项补助经费每年投入4.1亿元,“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20.5亿元,推动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加强特教学校建设,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实现“县县有特校”。实现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儿童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12年免费教育。2020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244所,比2015年增加191所。
三是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各省结合实际制订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标准并予以落实,目前已有20个省出台标准并加强了特殊教育教师配备。出台《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增加“特殊教育”序列,特殊教育教师有了专门的从业资格证书。推进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探索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与普通学科教育融合培养、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卓越特教教师。推动普通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师范专业试点开设特教必修课程,培养师范生的融合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2020年,招收特殊教育专业的本专科高校增至80所,招生数和毕业生数稳步增长。通过“国培计划”和地方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已有18个省通过提高特教津贴标准或增加岗位补贴提高特教教师工资待遇水平。在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工作中,对特教教师给予倾斜。2020年,特教专任教师由2015年的5.03万名增至6.62万名,增长约32%。
四是稳步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发布实施盲、聋、培智三类特教学校义务教育阶段42门学科课程标准,并开展新课标国家级示范培训,推动地方全员培训,确保新课标落地。组织编审新教材,截至2020年,共编审通过新教材239册,为特教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基本遵循。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资源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委托有关高校开展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推动特殊教育信息化。依托“一师一优课”活动,整合特殊教育课程资源。指导中央电教馆制作《推进融合教育支持自闭症学生随班就读》系列微课视频。推动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经过不懈的努力,特殊教育在普及水平、保障力度、教师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特殊教育仍09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短板,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您提出的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资源建设等建议,针对性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下一步,教育部将在制订“十四五”特殊教育相关政策、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结合您提出的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编制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的要求,编制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按照“拓展、融合、提升”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政策、资金、项目对特殊教育的倾斜,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办好特殊教育,不断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逐步提高中央财政特殊教育补助经费,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逐步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适当拓宽生均公用经费用途;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支持学校无障碍设施设备建设配备,为残疾学生在校生活提供无障碍支持服务。
三是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国家层面出台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依标配足配齐特殊教育教师;加强培养培训,推动所有师范类专业开设特殊教育必修课程,组织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推动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保障。
四是提升特殊教育质量。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加快教材编审进度,加强特殊教育教学教法研究,提升特殊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开发特殊教育课程资源,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8月2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