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060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1〕365号

  您提出的“关于在中学进行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及心理疏导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全国妇联,现答复如下:

  加强青少年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指导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重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及心理疏导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加强宏观政策指导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制定学生发展指导意见,指导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教育部指导各地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教职成〔2014〕14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明确“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人格健全,乐观向上”的德育目标要求。将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内容,加强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场所建设和队伍建设,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完善教师培养体系

  教育部指导各地各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生涯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一是2014年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实施院校结合中小学教育实际,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心理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师范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在“国培计划”中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师培训项目,开展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水平。三是指导各地各校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的培训内容,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专门增设了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并在相关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导各地各校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二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中专门设置“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模块,安排36学时,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等。持续组织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坚持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以文化人,着力加强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2021年结合“少年工匠心向党 青春奋进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重点开展了“写给2035年的我”寄语等活动,教育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重点培养把小我融入大我、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职业理想。

  四、开展心理健康辅导

  一是指导各地各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列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保证必要的教育时间和活动场地,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心灵成长的良好氛围。二是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建设,上线《接纳心方安,心定学有成》《悦纳自己,善待他人》等优质专题视频,从情绪调适、理想教育、挫折教育、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五、强化家庭教育指导

  教育部联合全国妇联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等文件,规范推进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强化家长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注重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宣传推广《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指导各地各校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掌握一定心理疏导和生涯规划指导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教师、医生等志愿者利用家长学校、儿童之家、妇女之家等阵地,面向广大家长和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家长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疏导孩子不良情绪,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进行干预。三是指导各地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多种方式向高中学校介绍专业设置、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下一步,教育部将组织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指南》研究制定工作,指导各地加快出台加强学生发展指导的实施意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为未来学习、生活、工作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7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