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建议〔2021〕450号
您提出的“关于小学学生和家长减负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在不同时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减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综合施策持续推进减负工作。
一、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
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先后出台文件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2017年,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厅〔2017〕2号),强调课后服务的重要性,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组织开展好课后服务,坚持学生家长自愿,科学合理确定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切实解决家长“三点半”接送难题。2018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各地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明确可以采取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对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补助政策作了规定。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6496.3万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465.6万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工作,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二、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
为扭转一些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13号,以下简称《通知》),立足于切实发挥好作业的育人功能和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出了十条具体措施。《通知》强调要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要求教师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和批改反馈,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小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对布置的学生作业要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反馈,加强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帮扶。同时,明确提出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教育部将作业管理纳入督导重点工作,推动《通知》精神全面落地。
三、加强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材〔2017〕4号),分学段推荐了实践活动主题,强调学生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提升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四、完善各学科课程标准,合理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
2011年底,教育部修订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学科课程标准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关切。首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科学设置语文、数学、外语、历史、物理等学科课程内容总量和难度,如语文课程在保持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数学删除了过难的内容,如7—9年级统计与概率的部分内容、雪花曲线和莫比乌斯带等,对有一定难度但不适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其次,加强了各学科间内容横向联系与配合,避免交叉、重复,如地理课程“世界地理”部分,删减了与其它学科内容有交叉且地理学科特性不强的“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等内容。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学校、家庭等各方责任,推动将课后服务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落实作业管理文件要求,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2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