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提案〔2021〕422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提案》收悉,经商文化和旅游部,现答复如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教育部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教育多样化、人性化,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着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一、夯实教育新基建,建立国家教育资源与评价平台
一是出台教育新基建有关文件。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科信〔2021〕2号),要求构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加快推动学校宽带接入和网络提速降费。截至2020年底,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网络接入率达100%,出口宽带100M以上的学校比例达99.92%,98.3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教学环境不断改善。
三是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将优质资源便捷推送到网络学习空间,为师生提供免费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截至2021年4月底,国家体系已接入各级平台221个,其中32个省级平台全部接入;累计汇聚上架92家应用服务商的220个应用。
四是加强教育资源平台建设。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教基〔2021〕1号),要求加强平台体系建设,完善国家级平台、加强省级平台、规范市县和学校平台,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作为推进“教育+互联网”、深化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工程,加强系统谋划,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变革,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人民群众新时代教育需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五是探索实施“学分银行”。2016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教改〔2016〕3号),提出“探索建立国家学分银行,构建分级认证服务网络,对学习者不同形式学习成果及学分进行认定、记录和存储”。截至2020年11月,全国共有16个省(区、市)进行了学分银行建设,其中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有376万学习者开户,9.1万人转换学分。
二、改革课程结构,推进教育内容的综合化、个性化
中小学课程容量与难度问题专业性很强,需要反复修订、不断完善。教育部在中小学课程容量与难度的调控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本世纪初,研制印发了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并组织了使用情况追踪分析调研,累计调查11.7万人次。结果显示,课程标准总体上得到了广大教师和有关专家的基本认同。
2010年,又陆续启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及教材的修订,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加强各学科内部以及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与衔接,减少课程内容的交叉和重复,控制学生课业负担。
2017年,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涉及高中14门课程,进一步强化了学科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
目前,正在再次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学生学什么、学多少及学到什么程度,注重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的关联以及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同时,注重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各学科设计拓展内容,供学有余力或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选学,不作统一考试要求,力图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
三、推进教育公平,关注弱势人群的教育权益
一是提升农村和薄弱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2019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启动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指导各地完善学校网络教学环境,为确需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互联网+教育”试点,探索构建高速泛在、开放共享、安全可靠的教育信息化环境,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2021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教财〔2021〕3号),继续支持各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支持学校网络设施设备以及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更加注重支持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教学水平,推动线上教学开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二是建好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2020年2月17日,教育部正式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免费供各地自主选择使用,为1.8亿中小学生在线学习提供了重要支撑。云平台资源丰富,包括防疫教育、品德教育、课程学习(涵盖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科课程资源)、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经典阅读、研学教育、影视教育、电子教材等10个方面,课程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并且持续更新补充。截至2020年12月,云平台浏览次数24.60亿,访问人次20.22亿。家长和学生普遍反映云平台界面清晰、使用便捷、内容丰富、资源优质、观看流畅,特别是为农村地区的学生送去了优质教育资源,受到广泛好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做了大量宣传报道。
三是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近年来,教育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积极推动引导各地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和图书更新。在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可用于图书资料等购置;在高中阶段,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资金,可用于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学校配置图书等。2021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教财〔2021〕3号),要求持续改善农村基本办学条件,重点满足偏远地区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寄宿要求,根据需要建设心理咨询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打造乡村温馨校园。
四是严格把关图书质量。2018年,印发《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室)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服务教育教学能力。2019年,印发《2019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把好新进图书“入口关”,并对书目使用及阅读活动开展等提出要求。2020年,开展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审查清理专项行动,提高中小学馆藏图书质量,为中小学生的“精神食粮”提供了质量保障。2020年,发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解决学校、家长和学生选择优秀图书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好书、读经典。2021年,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充分发挥课外读物育人功能,防止问题读物进入中小学校园(含幼儿园)。
五是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文化和旅游部大力推进全民阅读,积极指导各级公共图书馆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充分利用设施场地、文献资源和专业人才优势,加强与学校、书店和媒体合作,组织了“读好书 爱中华”主题阅读、“文津论坛”“文津图书奖”评选、首都图书馆“换书大集”、长三角地区图书馆“阅读马拉松”等一大批活动,做强“全民阅读”品牌,营造全社会多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信息化装备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的优势,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在线教育,并改善课程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行全民阅读,努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2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