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038号(教育类176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基提案〔2021〕439号

  您提出的《关于中小学把书法课纳入考试范围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书法艺术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书法教育,改进考试评价,积极引导中小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和审美水平。

  一、关于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力求区域性整体推进书法教育,并于2013年春季学期起开始执行。

  《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书法教育坚持“面向全体、硬笔与毛笔兼修、遵循书写规范、加强技能训练”的原则,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三个方面提出了书法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内容,并分学段提出了中小学硬笔学习和毛笔学习的目标内容,进一步细化了书法学习要求。《指导纲要》还对书法教学实施建议提出了具体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为确保中小学书法教育质量,《指导纲要》还要求各地各校要加强专兼职书法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书法教师培训力度,强化师范生书法教育能力培养,为书法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并将书法课开设情况纳入教育督导专项内容。另外,还特别强调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书法教育用书进行审查,未经审查的学生用书不得使用。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校普遍开设了书法课,积极组织开展学生书法社团活动,书法教育成为很多学校的亮丽风景线,中小学生书写能力和书法素养得到普遍提高。

  二、关于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日常评价

  中小学书法教育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中小学书法教育应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重在激励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和审美情趣,切实防止应试化倾向。《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不举行专门的考试,不开展书法等级考试。同时,要求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应结合教学需要,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圈点法、批注法、示范法以及作业分析法,也可以采用展示激励、反思总结以及建立成长记录袋等方法;评价过程中要综合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提倡在各学科考试中设置一定的书写卷面分。小学低、中年级的书写评价,要重视对基本笔画、结构的正确把握,关注认真的书写态度和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小学高年级还要关注书写的美观与流利;中学要关注书写练习的坚持和书写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注重发挥考试招生的重要导向作用

  从中考环节来看,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提出逐步探索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要求各地将包括书法素养在内的艺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中考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比如,浙江嘉兴将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招生适度挂钩,在中考总分中占20分;湖南长沙对文化课成绩等级相同的考生,按综合素质评价等级次序进行录取;山东潍坊中考成绩采取等级表达方式,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结果与文化科目等级结果同等对待。除此之外,各地在中考试卷评阅时,也充分考虑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情况。

  从高考环节来看,语文科目对考生书写已经提出了要求,在写作题中规定1个错别字扣1分。根据考试部门对高考阅卷情况的分析,阅卷过程中,作答内容、表达均相同的情况下,书写整洁美观的考生得分会略高于书写潦草的考生。同时,学生的书法特长可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供高校录取时参考。目前,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开设“书法学”专业。有书法特长和潜能的考生,可报名参加有关高校、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书法专业考试。高校根据考生专业成绩和高考文化成绩择优录取。

  从中高考选拔的目标及测量学角度考虑,中高考科目设置要兼顾满足人才选拔需求、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及大规模考试组织的可操作性,考试内容、方式、程序和结果要体现公平、公正的要求,书法是否适宜作为面向广大考生参加的大规模选拔考试的考试科目,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下一步,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相关要求,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26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