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提案〔2021〕519号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高中优质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衔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近年来,教育部通过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等多项举措,积极推动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努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一、 关于大力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年3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教基〔2017〕1号),明确提出把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等教育基础薄弱、普及程度较低的地区作为攻坚重点,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同年4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工作会议,并与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较低或大班额问题突出的10个中西部省份省级人民政府签订备忘录,建立省部工作推进机制,指导和推动这些省份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截至2020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2%,比2017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普及目标。下一步,教育部将以全面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为重点,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区支持力度,进一步缩小区域和城乡教育差距。
二是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建立完善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应于2020年达到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个别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延至2022年前。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份生均公用经费拨款达到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标准,有效保障了学校正常运转。
三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国家实施了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和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90.7亿元,重点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指导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超过5%的22个省份制定了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截至2020年底,全国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为9.45%,比2019年下降了9.94个百分点。
四是促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普通高中优质均衡发展应以多样特色为基本方向。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适当减少了必修课程,推动学校更加注重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努力办出特色,实现由分层发展向分类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目标,要求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宜性,通过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课程选择、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指导。2020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遴选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8号),在全国遴选了33个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99所示范校,将学校特色课程建设、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等方面作为示范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带动引领作用。
五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20年,教育部建设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统筹整合国家、有关地方和学校相关教学资源,加大了优质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力度,覆盖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重点服务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学生学习需要。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教基〔2021〕1号),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线上教育平台体系”的总体目标,推动建立健全线上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着力构建优质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二、关于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一是加强课程实施监测与评价。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和省级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健全课程建设和管理反馈改进机制。目前,教育部已经委托专业机构研究制订了课程实施监测指标,并组织开展了抽样监测,下一步将在试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监测指标,扩大监测范围,加大课程实施监测力度,确保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同时,教育部正研究制订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将把国家课程方案落实情况作为评价重点内容,切实强化对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工作的考核评价。
二是关于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明确提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目前,已经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21个省份,均明确提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并率先在强基计划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艺体体育专业招生中使用。《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基本需要,结合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学生选考情况,不断完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并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和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研究制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下一步,教育部积极推动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加强高校人才选拔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积极扭转招生录取“唯分数”倾向。
三、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一是加强中学与高校教育衔接。2020年,教育部在36所高校部署启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也称“强基计划”),改革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评价方式,探索建立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在意向参与“强基计划”的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该项考核特别强调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重视考查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兴趣、科研志向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着力选拔“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试点高校普遍对强基计划录取的新生质量表示满意。对于您提及的关于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建议,目前我国还没有大学先修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尚不具备建立相关统一考试制度的条件。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有关“强基计划”试点高校进一步优化高校考核环节,积极探索大学先修课程体系及标准,着力加强对创造力、解决问题和实验动手能力的考核,引导普通中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二是总结推广“两校一市”综合改革经验。教育部将认真总结前期“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经验,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规律的研究,切实增强教育辐射服务功能,探索建立教育区域合作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上海市教委、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已正式建立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会商机制,推动共享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优秀成果。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2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