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建议〔2021〕364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构建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材等多种措施,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一、强化政策指导,明确心理健康工作要求
近年来,先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等文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内容,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2019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国卫疾控发〔2019〕63号),要求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等对儿童青少年、家长及教师等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营造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列入课程教材,强化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推动各地各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列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安排一定课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明确课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时约占九年总课时的1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学分12学分。二是落实课程目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学习内容。三是纳入专题环节。如小学阶段设置“我的健康成长”专题,内容涉及有自信心、能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等。初中阶段设置“成长的我”等专题,帮助学生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促进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指导各地各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实施院校结合中小学教育实际,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心理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师范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在“国培计划”中专门设置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开展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水平。三是重视心理学专业学生培养。近年来,支持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增设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精神医学专业。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大学等79所高校设置心理学专业,中国人民大学等304所高校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等36所高校设置精神医学专业,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稳定的专业人才供给。四是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成立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工作研讨会,推动地方和片区专家组加强对接交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和干预,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四、保障经费投入,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教基一厅函〔2015〕36号),指导各地合理安排中央补助资金和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建设心理辅导室。一是心理辅导室应坚持立德树人,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根本的建设目标。二是心理辅导室应适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疏导与解决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等心理行为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的功能定位。三是心理辅导室建设应坚持科学、实用原则,综合位置、环境、面积等符合要求,设置个别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和办公接待区等基本功能区域,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单独设置心理测量区、放松室、自主自助活动区等拓展区域。四是心理辅导室应有包括开放时间、人员配备、经费投入、成长记录、辅导伦理、危机干预、及时转介、加强研究等方面的管理规范。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不断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明确长效机制,制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有关文件,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配备专兼职教师队伍及专家队伍,通过专业化培养和系统化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三是进一步密切家庭、学校、社区合作,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