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建议〔2021〕343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的分析和建议有针对性,对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有借鉴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先后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都要求重视并加强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并从不同层面对劳动教育作出部署,强化督导检查,指导各地切实落实劳动教育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对劳动教育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要求进行了细化,明确了每个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容,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两个文件为新时期如何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设计图和施工图。
二是纳入学校课程内容。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适当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每学年设立劳动周,以集体劳动为主。进一步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安排、实施方式作出具体规定,明确不同学科承担劳动教育任务的侧重点,确定各学段课外校外劳动时间和劳动周的具体形式,推动学校把劳动教育课落地落实,发挥育人功能。
三是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等活动,弘扬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指导各地各校改进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丰富校内劳动内容与形式。结合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活动,适时适量安排工农业生产与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和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把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是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教育部在实施“国培计划”的过程中,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一线优秀教师培训课程中,通过开展培训,为中小学劳动课教学培训了一批“种子”教师。结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需要,要求师范院校通过在课程中融入劳动技术教育相关内容等方式,提升师范生的劳动技术教育专业素质。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
五是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各地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检测与记实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
六是完善劳动教育督导机制。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加强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督导。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第三周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拟新增劳动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领域,监测学生劳动教育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全面覆盖“五育并举”,切实推动加强劳动教育,引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动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关要求,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一是创新中小学劳动教育方式,加强校内校外相结合,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二是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将学生劳动教育情况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是加强劳动教育教师和教研员培训,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